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7-09-11 02:0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以人为本,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摘要: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以人为本,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分析,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现实指导性,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传统发展现;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传统发展观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经济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发展模式是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社会财富就会自然增长,经济会自然发展起来。而且认为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志。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社会两极分化趋势严重,忽视社会公平。显然,这种发展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也是个传统概念,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它侧重于供给的角度,强调量的增长。包括经济总量扩张、速度加快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中国原来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经济增长任务就显得特别艰巨。尽管我国经过近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仍然很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快速增长的经济指标也掩盖了一系列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比如,近几年,由于投资与消费增长的不协调,造成大量新增生产能力闲置。再如,某些行业和领域建设过度扩张,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科技含量低,高消耗产品、粗加工产品、低端产品占主体地位。据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12种重要原材料的物耗水平高出发达国家5~10倍。我国GDP占全球的5%左右,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1%。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其次,经济增长中大量资源被过度开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所需自然资源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由于过度开发使某些重要资源出现了短缺,国外石油、铜、富铁矿、钾等大宗矿产资源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这样,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将严重影响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按照这样的发展方式,如果还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到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很难做到经济稳定增长。
最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带来利益上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增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尽管改革开放使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政府近几年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不对称状况却未根本改观,相当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