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

2017-09-21 06:27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伴随的持续快速,石油短缺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
   摘要:伴随的持续快速,石油短缺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能不通过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关键词:中国 能源安全 石油短缺 国际环境 国际战略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尤其是海外石油资源的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如果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中国能源的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供求总量矛盾不太突出,但结构严重失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能源供给总量基本大于需求总量,当时还是能源净出口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能源呈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态势,且随经济增长缺口逐渐扩大,1992年中国的能源供求缺口为19.14 Mt标准煤,2000年扩大到190 Mt[1],从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在新世纪之初,中国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起来。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或者说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的矛盾。基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建国初期所制订的经济建设路线,中国能源供应几十年来一直采取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方针,从而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占到75%左右。尽管石油勘探开发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由于长期实行油品限供与高价政策并大量出口原油以获取外汇,2000年,2000年,中国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仅为23.6%,而煤炭的比重高达67%,天然气仅为2.5%,一次电力为6.9%。然而全世界1998年平均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39.9%、煤占27%、天然气占23.1%,一次电力高达23.8%[2]。这表明,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多年来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一直居主要地位,而石油、天然气等其他烃类能源相对较少,水电等非烃类能源所占比重也比煤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份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统计,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6%,远高于10年来的年平均增长趋势1.4%。可是,同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却增长了l9.7%,而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则低于1%,连续第二年低于经济增长趋势。煤是2002年全球消费增长最快的能源,而中国的煤消费增长高达28%,而世界的煤消费只增长了7%,如果把中国除外,世界煤的消费仅增长了0.6%[3]。在中国,消费量最多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常规能源。尽管水电、风力、核电和太阳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资本、技术差别等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它在中国能源的总构成中还不可能担当主要的角色。从能源清洁度、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来看,煤、石油、天然气各有优缺点。同煤相比,石油是较清洁的能源;同石油相比,天然气则是更为清洁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许多方面可以代替煤,但煤却不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煤同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相比,是笨重而肮脏的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对、生态和地理环境形成极大的压力,并直接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除交通运输之外几乎均以煤为主要燃料。然而,要想用煤能完全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必须通过深度加工的代价来开发洁净煤、洁净燃料新技术,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这样做短期内未必能够奏效。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中国国内能源供求的突出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产量和品种规格的增长赶不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还是欧佩克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可是从90年代开始,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石油进口量超过了石油出口量,在数量上成为净进口国;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为156 Mt,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30 Mt,石油与石油产品的进口量为13.93 Mt,相当于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1997年原油进口量达到35.47 Mt;1998年进口原油27.32 Mt,成品油21.74 Mt;1999年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额为46.80 Mt[4]。2002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油品总量为89.75 Mt,其中原油进口64.91 Mt,比2001年增长了15.2%,进口额达到了127.57亿美元;油品进口20.34 Mt,进口额为37.99亿美元[5]。2003年总的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和LPG)净进口量已经超过100 Mt,10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
    中国目前石油最终可采储量较低,人均占有量只有10 t,居世界第41位;油气剩余可采储量多年没有较大的提高,占世界比重很低,而且储采比又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加之中国东部高产油田因开采难度增加、成本攀高,大都已进入开采中晚期,因此,中国的石油产量在未来10年左右不可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特别是耗能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如家庭轿车的增加)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内对石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提高,使得石油供应安全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表1 中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年份 1981 1991 2001 2002 储量 份额,% 储采比(中国/世界) 石油/109桶 19.9 24.0 24.0 18.3 1.7 14.8/40.6 天然气/109m3 0.69 1.00 1.37 1.51 1.0 46.3/60.7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分别为65%和76%[6]。根据国内有关分析和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油气特别是天然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见表2、表3)。日本综合能源调查会下属的国际能源小组委员会则预测,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30 Mt,超过日本而居亚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风云》力作闻名于世、现为美国剑桥能源会主席、美国战略能源研究与开发特别研究组主席的丹尼尔·耶金也十分关注亚洲新的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态势。他说:“世界总体石油生产能力的增长必须满足来自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需求增长。”[7]尽管国内外有关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出入(见表4),但对中国石油安全变化趋势的估计却是一致的:即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表2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 Mt
年份 国内需求量 国内产量 供需缺口 对外依存度,% 2010 300 170 130 43 2020 400 180 220 55 2050 500 100 400 80

表3 中国天然气中长期供需平衡与对外依存状况 108m3
年份 国内需求量 国内产量 供需缺口 对外依存度,% 2010 1 000 700 300 30 2020 2 000 1 000 1 000 50 2050 3 000 2 000 1 000 33

表4 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预测结果比较
预测机构 2010年 2020年 中国能源研究所

    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应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说,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问题的出路在“海外”,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它却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石油对外战略或石油国际战略。

3 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石油经济的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全球化意味着石油生产和贸易将向世界各地的市场开放,而石油安全供应是有关石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将会使原本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局势影响深远的石油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趋复杂难料。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先导资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日益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相关联。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这里主要分析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中国大学排名


    (1)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作者注)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8]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西方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9],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其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十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10]。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参见表5)。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 400万桶,亚太2 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11]。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表5 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石油进口依存度预测
年份 OECD 北美洲 欧洲 亚太 中国 印度 南亚其余国家 东亚 1997 54.3 44.6 52.5 88.8 22.3 57.4 87.2 53.7 2010 63.0 52.4 67.2 91.5 61.0 85.2 95.1 61.0 2020 70.0 58.0 79.0 92.4 76.9 91.6 96.1 80.7
注:OECD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0(10)。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中国为实现石油安全目标而采取的“走出去”和“多元化”国际能源战略,在亚太地区遇到的最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特别是与美、日的油气战略竞争尤为激烈。美国哈佛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1996出版的并引起全球极大关注和持续争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假设,即在2010年中国和越南在南中国海为石油发生战争,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与中国交战。在这个假设中,亨廷顿从文明冲突的视角演绎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卷入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尽管他的分析忽视了文明之间合作、交流、共处的和现实,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而受到世界范围的激烈批评,但他以石油为导火线对大国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作的假设,绝非捕风捉影和无稽之谈。他在这场假设的冲突中所分析的中国、美国、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之间的石油利益争夺的具体过程尽管不一定真正发生,但其中涉及的大国特别是亚太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斗争是不能回避的。亨廷顿在这个假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美国来说,为了维护国际法、抵抗侵略、保卫海洋自由、保证获取南中国海的石油,以及阻止东亚为一个国家所控制,这样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的干预是完全不能忍受的。”[12]这段话背后所反映的美国部分人对中国合理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偏见和戒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
    2001年2月,美国战略和国际中心发布了经过三年研究得出的报告《21世纪能源地理学》。其中写道:“今后20年,亚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可能产生深远的地缘政治。亚洲地区对现有能源储备的争夺可能会激化,演变成各国之间的武装冲突;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增强,从而可能促进北京与该地区的一些国家形成军事联系,这将使美国及其盟国感到忧虑。”[13]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布什政府成立之初即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美国形成最大威胁,在新世纪中国是美国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战略伙伴,因此防范和遏制中国曾一度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基点。虽然这一政策基点在“9·11”事件后转向了与中国合作反恐层面,但美国政府内心深处遏制中国的长期战略并未消失,为此,美国试图将能源特别是石油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手段。尽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赏中国一如既往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公共问题所作的巨大贡献,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对能源需求进口的正常商业行为常常被过分“政治化”。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石油可能成为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到双边或多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14]。因此,不管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别无选择,已经并将继续卷入世界油气资源领域的激烈竞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战争不过是政治关系的一种混合其他手段的延续”[15],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年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年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仍然是政治因素所致--以伊拉克为中心中东产油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增大。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4)“中国石油威胁论”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早些时候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16];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Frank J. Gaffney 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17]。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
    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18],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12月中国石油集团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搁浅”:中国石油应俄方有关部门邀请,原定于2002年12月18日参加俄斯拉夫石油公司部分股权的公开招标。然而,就在招标的前一天,俄国家杜马投票对1993年私有化条例做出补充,把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允许国有股份超过25%的公司参与私有化这一规定的适用对象扩大到外国的法人和人,中国石油只得宣布退出竞标。原计划2003年底开工的中俄石油管道“安大线”(从俄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因日本的多次介入(力促建一条通向太平洋沿岸纳霍德卡的“安纳线”)而至今“去向不明”:由于日本对俄许以“重金”和美日关于“安大线”不利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蛊惑,俄方在时而“安大线”、时而“安纳线”、时而又二线合一为“折中线”的几个方案中摇摆不定,致使原定2003年3月做出最终决定的事,一推再推至9月,至今未能定夺。此外,2003年5月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欲购买英国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的股份,由于现有股东“行使”优先收购权而先后“惜败”。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所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尽管是多种因素使然,但“中国石油威胁论”及其夸大其词的数据推测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论调和不负责任的推测,将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开放的环境,对开拓海外石油资源和建立资源保障体系极为不利。对此,必须给予高度警觉和重视,并通过一切必要手段,消除世人的误解和疑虑,为中国石油安全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4 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可采取诸如进行石油储备立法和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1)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一方面,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在新世纪,随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 Mt原油和1 000×108 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19]。如前所述,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清洁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快海军建设,以期通过一定的制海权维护在石油的安全供应。马汉曾经说过:“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的海军来得以存在。”[19]这对我们认识石油这种国际政治色彩浓厚的战略商品具有重要启示。事实上,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它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20]。“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21]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15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必须为此有所计划,并早作准备,壮大中国海军力量,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确保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正常的经济贸易手段而获得的正在不断增长的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经济利益。
    (2)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不是基于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国内石油供应紧缺情况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近10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合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油,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估计为20 Mt,占中国原油产量的12%左右[22]。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合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3]。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现在是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了。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3)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价值,在当代,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油味'就会越重。”“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24]因此,中国在开展国际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国际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至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4)实现多元化石油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最快的实现
    首先,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口大国都不能不同它打交道。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暴恐成恶性循环。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分散进口风险。其次,实施石油生产及种类多元化。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和扩大石化及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第三,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建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国际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国际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5)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观念,建立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和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合作的桥梁。
    致谢:本文的修改得到上海石油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瞿国华先生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李文彦.2l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0,(1):8

3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3)

4 安维华.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西亚非洲,2001,(1):13

5 吴磊.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国际论坛,2003,(4):30

6 IEA, 2001 Annual Energy Outlook Projections To 2002,Washington D.C.,2002.153

7 [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5、6):47

8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58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9 戴德铮、舒先林.石油开弓 一石五鸟--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目标剖析.中国石油企业,2003,(6)

10 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5):12

11 宿景祥等.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2):47

12[美]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6

13吕建中、冯连勇.“9·11”事件后的世界石油形势透视.石油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14 David Plott, “ quest for energy to grow”,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ne 20,2002

1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柳州:广西师范出版社,2003.171

16 常泽鲲、李新华.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西亚非洲,2003,(3):13

17 车长波等.世界石油资源格局及应对策略.天然气经济,2003,(3):11

18 舒先林.中俄关系中的能源因素.国际论坛,2003,(4);朱兴珊.莫畏"里海"遮望眼.中国石油企业,2003,(6)

19[美]马汉.海权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1.259

20 Jonathan Rynhold,“China cautious new pragmatism in the Middle East”, Survial,38(3),1996.111

21 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12):27

22 瞿国华.我国石油能源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天然气经济,2003,(3):13

23 刘明.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及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世界经济调研,2003,(18):1~8

24 王逸舟.全球化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6、228
    上一篇:我们该如何看待本轮宏观调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