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01年中国地区发展政策取向

2017-09-22 01:5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2001年中国地区发展政策取向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一、2001年地区的政策取向 2001年,各省市区根据地区分工和协调发
   一、2001年地区的政策取向

2001年,各省市区根据地区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总的来看,2001年各地区发展政策将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的总体思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城市化带动战略、绿色环保战略等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大多数省区将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依托当地的力量,或者依靠科技人才和适用技术的引进提高当地的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质量档次,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要积极面对"新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发挥人才、科教文化。信息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

北京作为我国科技中心,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支撑,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相脱节,到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近年来,北京市确定首都经济的核心是高新技术产业,在财政、税收和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2001年,北京市明确提出,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积极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三次产业的全面升级,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体是以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积极创建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广泛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化升级;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与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推进国有改革和发展,努力扩大改革的成果。北京市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迎接“新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把发展信息与技术作为今后的重点之一。信息产业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最主要的行业,并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北京市根据原有基础和在全国的竞争优势,集中发展通讯设备制造业、机制造业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通过积极吸引世界一流研发机构以及海外国学归国人员等措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山东省也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2001年和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提出了要积极开发新型元器件、软件、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在生物工程领域,主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中药制剂,发展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和新型疫苗。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材料。山东省还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计划,预计在今后投资580亿元,开工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并且,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引导企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加强管理,降低运营成电搞好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金融、财税、贸易、海关等领域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事创造条件。

由于各方面原因,传统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退出我国的经济舞台,因此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及将传统产业转移为高新技术产业尤为重要。对于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在积极培育适合当地特点和具有地区优势的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在当地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来提高当地的产业结构,这种发展思路对老基地的改造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发展意义重大。

辽宁省提出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在2001年,仍然贯彻落实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的发展思路,提出以自主开发同引进合作相结合的方针,通过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合资合作的方式,以及发挥海外学子桥梁纽带的作用,计划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以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尽快成为省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搞好以沈阳、大连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辽宁省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再创传统产业的新优势,对辽宁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结构调整的最终成效主要体现在拥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上,因此,在今后几年内,辽宁省提出要重点扶植一批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通过规模生产,带动行业整体发展。2001年辽宁省在农业发展上的思路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加速农业结构的调整。按照“两高一代”的方向,调整和优化农业及经济结构,在发展优质粮食作物的同时,压缩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在2001年,计划把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到25%以上。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型产业。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政策必须顺应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产业发展更应该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下综合考虑。从产业层次看,我国大多数产业仍处于全球化分工的中低层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从地区角度来看,我国产业分工还很不明显,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性极高。“九五”期间,有24个省市把电子行业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市把汽车行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化工行业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市把冶金行业列为支柱产业;工业结构的地区相似程度就更高,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东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3.5%,中西部结构相似率为97.7%。地区间产业分工不明显,化程度低,带来了地区间的无序竞争和产业结构低水平复制的后果。2001年是中国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地区产业发展上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在认清各地区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地区间产业分工,促进产业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因此,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不仅要建立在资源禀赋基础上,还要准确把握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和长远变化,将产业发展与地区的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区分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经济实力,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经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立了比较完善和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竞争机制,这为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软环境。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要建立在国际经济的大背景条件下,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通过技术创新和外向经济带动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培植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小的新型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东部地区尤其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力资源和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另外在能源、原材料和高耗能型工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缺陷是技术创新能力差,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均构建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要建立在劳动成本低、资源禀赋高的基础上,要体现生态和环保特色。重点发展生态环境型产业、特色农业、食品加工业、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能源资源产业。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国家与地区的扶持下,尽快培育发展新型特色产业,建设西部生态林业基地、绿色农业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产业化养殖基地、旅游产业体系等。

河南省把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提出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分期分批筛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从多方面持续给予支持,努力培育着干大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扩大出口的原则。在选择产品上下大功夫,尽量选择那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进行开发,提高结构调整项目的成功率。

河南省明确提出,加大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目标的技术改造力度,粤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艺的技术改造,争取在2001年工业技改投资增幅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瞄准两个市场。大力发展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农产品。 

(三)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强产业竞争力树重要政策、大力发展金融和保险等产业,对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许多地区把建设国际性、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交易中心作为本地区发展的重要思路,如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北京、南京、广州、大连和武汉等地也有类似的发展思路。另外,通过完善和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促进产权交易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骨干,联接广大中心集市的大中小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促进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种化要素市场完善的发展战略,也已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的重要思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信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发展最好的行业之一,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水平,可以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和生产效率。

旅游业是B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被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我国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市场前景都比较乐观。几乎所有省市都在其“十五”计划中,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2001年,一批立足于资源特色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西部地区拥有许多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西部大开发为中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如、通讯等条件的改善,必将引发西部旅游的大发展。

新疆提出了重点进行特色鲜明的新景点、新线路的基础建设,以乌鲁木齐为龙头,以丝绸之路为主干,加快开发以喀纳斯湖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区、以吐鲁番为重点的古文化遗址旅游区等;宁夏为了彻底改变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计划重点投资建设主要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云南省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东部的广东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提出了一国民旅游计划”,拟在条件成熟时,以各种形式让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参与旅游,把旅游作为一种有益的消费产品。目前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市场需求也已达到旅游消费扩张的临界点,加之国家正在进行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等有利条件,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从2001年和今后长远来看,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积极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

城市化带动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但仍然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2001年。许多省市将把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浙江省提出了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在2001年和今后几年,浙江省将重点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区和杭州湾两岸及温州、台州两大城镇绵延带的建设。把发展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化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积极发展一批包括县城在内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镇,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推进城市化、促进农村现代化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城市产业的培养,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着力发展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层次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形成有特色的加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市集聚。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在各行业中是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可以预计在2001年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然会居于各行业之首。

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如它可以带动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产业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非信息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海洋、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2001年和未来几年,加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力度,通过信息产业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一段时期,重点要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把工业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信息产业仍处于迅速扩展期,发展的空间很大。因此,在2001年,在信息产业的投资需求仍然很大、如在电信网络建设。通讯设备生产等的投资还会不断增加。在软件产业、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方面的市场需求也会迅速扩展,市场需求的增加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2001年,信息产业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六)生态工程建设与绿色产业的。

我国许多地区围绕重大环境进行重点治理,主要包括大都市以水、大气污染为主的治理项目,大江大河的污染综合治理,重要名胜五点的环境保护工程,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的防灾抗灾工程建设。这些项目建设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比较优美、可持续性强的生存空间,同时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日益成为带动地区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重点之一是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在西部地区的投资中,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将会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因素。作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源区,为了遏制和治理江河源头的沙化,青海省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江河源头流域重点进行草场建设,大搞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电力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从1998年起,计划用13年左右时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7%;用20年的时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13.6%以上。可以预见,生态工程的建设为青海等西部各省市带来的市场需求,将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云南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创建中华生物谷的战略构想。这一地区发展战略取向充分体现了云南省的优势,也顺应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创建中华生物谷,对构建云南省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经济强省构想中的绿色产业支柱,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产业关联度大,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而且技术进步率高,能够反映革命发展的方向,对云南省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地区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地区

(一)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将明显增强。

充分发挥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区分工和协作格局,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优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是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基本思路。

2001年我国继续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将明显增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改善西部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进一步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创造了巨大的机遇,词时也为扩大内需,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东部和中西部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商机。传统的以政府对口支援为主的合作方式将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为主体的合作方式所取代,以“双流”为目标,东部、中部与西部的联系强度和合作规模将明显加大。

东部地区将进一步发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团的作用,通过技术转让、参股等合作方式积极与中西部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和协作例用东部地区科研、信息、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特别要与西部地区在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生态和环保技术以及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建设水平。

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合作的过程中,国家将着力完善地区经济协作机制,相关的区域发展政策将陆续出台以支持和引导地带间、地区间的经济协作,通过宏观调控,积极支持和鼓励东部企业到中西部地区以投资设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坚决避免建设项目的重复,特别要禁止来、中部地区把落后技术以及污染环境的项目向西部地区转移。尽快消除地区间的各种壁垒,扩大企业在国内配置资源的空间,尽快实现国内经济一体化,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地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合理分工。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重点发展地区。

2001年乃至更长时间,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核心地区,并以这一地区干线连接的中心城市为节结点,逐步形成区域开发的格局。

东南沿海地区要发挥毗邻香港、澳门、和对外开放程度高、规模大的优势,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进一步发展创汇农业、资金技术密集的外资企业和高附加值的创汇产业,形成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要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

东北地区要发挥交通发达、重化体系完整、土地和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你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搞好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操加工工业,形成全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农业基地。

为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落实,在连接东、中、西部的交通干线上选择新的重点核心区,如中部和西部城市相对策集地区也将会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其中,中部五省区要发挥农业发达、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优势,以陇海、京九、京广等铁路干线为纽带,形成重要的农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带。西南地区要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条件,以及农林水、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对外通道建设、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依托国防工业的技术力量,形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和磷硫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基地、旅游基地。

在2001年,我国经济发展除了继续发展上述区域外,要把重点放在两大东西走向的国主轴上,将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人才流紧密地连接起来。通过东西走向的两大国土轴,即沿江(长江)国土轴、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开发,促进京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合作,形成区域经济的互动和协调发展态势。随着西部大开发项目的落实,两大东西走向的国主轴将逐步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回沿江国土轴。沿江国主轴是指沿长江,东?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其纵向可延伸10O~200公里范围的经济地带。沿江国土轴具有通江达海和连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位条件,而且农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较高,这些有利条件为沿江国土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沿江国土轴开发已经启动,如浦东、三峡等跨世纪工程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在沿江国土轴上已形成了三大全国性的城市群,一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二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三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成渝城市群。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将会进一步强化。通过多中心滚动发展,将形成东部与西南地区联动的格局。

沿江国土轴是我国继沿海国土开发轴形成后又一条重要的国土开发轴。沿江国土轴主要由长江三角洲产业聚集区、长江中游产业聚集区和成渝产业聚集区构成,是我国经济集聚的重要地带之一。积极推进和发展沿江国主轴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对促进我国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中西部的经济实力、解决地区间经济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沿江国土轴的中上游地带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经济增长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国家应在宏观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适当倾斜,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且通过发挥其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原有的经济基础优势,对周边地区也将产生出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真正起到承东启西,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

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连接点和线是经济发展的最佳区位,沿江国土轴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国主轴上的优势区位点(各级城市)和开发轴线(各种交通干线)形成多层次、网络式的开发模式。由点(节结点)到线(开发轴线),由线而面(重点发展区),形成一个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网络式发展格局。节结点、开发轴线和重点发展区要形成不同功能和发展方向的多层次的开发模式。沿江国主轴上的一级城市节结点主要以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合肥和上海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中心,一级开发轴线主要是由连接一级城市节结点间的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线等主干线构成;沿江国主轴上的次级城市节结点则以地级城市为主,次级开发轴线由连接~级城市节结点与次级城市节结点间,以及次级城市节结点间的交通干线构成;沿江国主轴上的一级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次级重点发展区则主要以沿江分布的中等城市为中心形成的经济发展中心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欧亚大陆桥国土轴。欧亚大陆桥国土轴主要是指沿欧亚大陆桥由东向西延伸的产业和城市聚集轴线,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其纵向延伸100至150公里范围的经济地带。所谓的欧亚大陆桥从江苏的连云港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进人中亚诸国,连接欧洲各地的铁路轴线,也称第二欧亚大陆桥。欧亚大陆桥是一条贯穿东西、连接欧亚的大动脉,也是我国东西走向的另一条重要的国土轴。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开发应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上,特别是要加大对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路、光缆输油和输气管道、大型港口等设施的建设,以及重点生态脆弱区域的恢复和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推进西北地区能源、原材料的开发,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经济、技术交流,加速沿线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欧亚大陆桥国土轴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由东而西基本呈递减的态势,但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增长极。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欧亚大陆桥国土轴包括我国上、中、下游各种档次的产业群,可以说是的产业结构的缩影。加快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开发和建设,必将会有利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经济合作,加速地区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的扩散和集聚。从长远来看,欧亚大陆桥国土轴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仅次于沿海国主轴和沿江国主轴的第三条国土开发主轴。因此,推动和发展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是我国长期发展规划必须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

欧亚大陆桥国土轴开发和开放要采取点一轴方式推进,以陇海至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沿线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为节结点,呈串珠状展开。欧亚大陆桥国土轴开发同样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如郑州。兰州、西安及若干地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推动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在欧亚大陆桥国土轴上的关中经济区、河西走廊经济区已经初步形成,它们将与西安、兰州等核心经济区相连接,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快速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开发要充分发挥连接东亚和中亚的区位优势,以及农牧业、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和军工企业的优势,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加快水利、交通建设和资源开发,形成全国重要的棉花和畜产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

欧亚大陆桥国土轴开发的实施必须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前提.在生态和环境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基础,一是努力改善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别是要保护和逐步改善黄河上游生态系统,逐步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大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和治理力度,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三是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我国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普遍很低,除重点加快沿江国土轴和欧亚大陆桥国土轴的发展外,其他地区同样需要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推进式的开发模式。因此,近期应该按照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地区特征,在一些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镇设立一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开发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改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为企业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空间。但在开发区建设上,要尽量避免彼此需同,每个开发区应在规模、产业构成和发展方向上各具特色,使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上一篇:山西省投资效益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