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毛泽东在建设方面的耕耘,集中体现为初步探索了化道路。其中的成功和失误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中国风格,又充满着矛盾,留给后人大量思索空间。
一、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开拓通途
毛泽东创造性地将解决农民的土地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近30年的农民土地革命,在中国上第一次将地主阶级清除出历史舞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国的生产力扫清了最大障碍。这场斗争深入到穷乡僻壤,在占中国总人口90%的农民中重新分配土地,重建乡村基层政权,从而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中国农业用地历经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至今形成了所有权属于国家、集体公有,使用权属于农户或民营公司的土地制度,在半个世纪中基本实现与保证了耕者有其田。既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又降低了工业建设成本,并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转化过程中有了凭借和保障。中国因此未出现印度、南非那样数百万失去土地的农民滞留于大城市的严重问题,又保证了资金、信息、技术向转移,使工业化呈现出光辉的前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工业化
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毛泽东就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一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基础与国内外形势,使毛泽东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1)必须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开足马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然,就要从地球上被开除“球籍”!(2)重工业(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必须先行。近代历史上有作为的后发国家大部分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去引导投资,走重工业与轻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汲取这些国家的经验,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着重从相对比较处于劣势的重工业建设入手。但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后来,他又提出“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3)建立工业体系是一个大国的资源与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战略的需要。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新中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勇敢地走上了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道路。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受国际共运中教条主义的,曾付出沉痛的代价。汲取教训,毛泽东在建设中一贯强调,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
在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上,中国曾同苏联有过争论,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曾要求中国不要搞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通过主义阵营内的国际分工解决。毛泽东不能同意这种受制于人的主张。1950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签订条约,苏联政府派出了专家、技术人员来中国,保证了“一五”期间为建立工业体系打下初步基础。在引进过程中,我国注意、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此后我国在较短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迅速研制和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导弹、人造卫星,为航天事业等尖端的打下了基础。
全面考察新中国发展的历程,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作为伟大的战略家,他高超的政治军事韬略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统一,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赢得了机遇。其次,他“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团结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动员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化减少了磨擦、降低了交易成本。与历史比较,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但是,受历史局限,毛泽东没有持续地探索经济,特别是“大跃进”与“文革”两个时期的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未能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轨迹。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