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济思想史的者们不断努力,胡寄窗、巫宝三、赵靖等先生的著作中对此均有
提及,并都以实实在在的多卷研究成果予以了有力回击。
重要线索。可惜日本至今没有专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独立学科,研究者分布
于东洋史学、中国思想史或经济史学等相关学科之中。日本经济思想史(属于经
济学学科)的研究肇端约在明治而有较大则也在近20年来,他们对中国
经济思想史的关注则更是近期之事。①然而,直至今天以东洋史学为主的日本学
者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并没有停过步,仅以著作为例,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
就有原富男《中国经济的源流》(1941)、穗积文雄《先秦经济思想史论》
(1942)、出口勇藏《孙文的经济思想》(1946年)、上野直明《中国经济思想
史》(1971)、桑田幸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论》(1976)、井泽弥男《春秋战国
的经济思想》(1987)、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中经济论之比较》(1990)
、中村哲夫《试论孙文的经济学说》(1999)等,后几部书有的我们还出了中译
本——这是后话。
20世纪20~30年代,国人相关研究明确以"经济思想"命名的著作已不鲜见,
这在此前是未有的。当时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主要如前述熊梦《墨子经济
思想》(1925)、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1926)以及李福星《孟子经济思
想》(1926)、岭南经济学会编《中山经济思想研究集》(1926)、李权时
《中国经济思想小史》(1927)、熊梦《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1930)、马君
武《中国历代生计政策批评》(1930)、李慎言《孟子的思想及经济思想》
(1931)、李权时《中国经济思想》(1934)、赵可任《孙中山先生经济学
说》(1935)、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1936)、黄汉《管子经济思
想》(1936)、戴锡琨《中和经济论》(1936)、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
史》(1939)、文公直《泰西经济思想史》(1939,附录:中西经济思想之
比较)等等,其中许多书还再版多次。另外,据笔者大约八年来的爬梳考证1949
年以前共约有五百余篇相关发表,其中绝大部分是在1925年以后发表的,此
前不足十分之一。
,后留学哈佛财政学和西洋经济思想史,1925年归国后在多所任教
并开课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其自序治学目的是因“世界各国实情不同,其历史
的背景亦迥异,处今日而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必以不背乎国情为尚。”
认为“非审度本国思想上之背景,不足以建设有系统之经济科学也。”他要“为
创造本国新经济思想之准备”,“以创造中国独有之新经济学”而努力。该书有
马寅初、赵人俊、李权时三篇序言,都提出中国经济思想学说光辉灿烂,很有研
究之必要;而要整理国故以创造中国的新经济学,则学贯东西的唐庆增可当此大
任,“固舍君莫属也。”②唐书分为十编,阐述儒、道、墨、法、农各家及政治
家、商人和史书的经济思想,并设专章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对西洋各国的。通
过比较,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学说,发达确在西洋各国之先也。”并认为“中
国之上古经济思想,流入西土,殆为必然之事实。”③关于我国经济学说发达于
西方在当时是较为通行的时论,如孙中山先生1912年10月在上海的演说中就讲“
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④。日本著名经济史家庆应教授泷本诚一1931年出
版《欧洲经济学史》,其“附录”谈法国重农学派
————————
① 其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情形很相似,1983年(晚于我国3年)日本经济思
想史成立全国性研究会,对此后的研究很有促进。笔者十几年来注重开拓中
日经济思想研究,已有一些著译成果问世,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国际交流基金研
究员期间曾参加该会及相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还曾派出经济思想史访问
团进行学术交流。1993年我们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东亚社会经济思想与现代化研讨
会,与会学者中有6 位日本学者,这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历史上的首次国际会议
;1995年在东京召开了第二届会议,参加国发展到包括欧美的8 国。近期该研究
会新一代领导者拓展科研,2003年3 月以早稻田教授川口浩为首的8位学者首
次组团出国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我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多方
努力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并正式开展合作研究。需要特别提及,武汉
严清华教授在开展中日经济思想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赵序》、《李序》。
③ 同上书,第362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页。
的思想根源,提出“西洋近代经济学的渊源在于中国的学说”。①需要指出,当
时已有大量西方经济学著述中译,不能认为国人不了解西方学说而妄自非议,再
如唐庆增本人作为留学哈佛习学经济的学者,对西方的经济学应当是很
了解的。那时,国人并不满足仅仅“引进”外国的经济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和西方经济学的传入,而是还要“创造”本国经济学以促进和指导当时蓬勃
兴起的经济建设,这也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的重要基础。②可以看到,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伴随本国经济大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且始开研究的中
外学者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出身,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通过考察,可以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特点有五: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与当时。先秦是中国经济思想的渊源与高峰
,百家荟萃诸子争鸣,此后却被认为是渐趋衰落“无大研究之必要”了;而研究
当时则是以孙中山先生的经济学说为主,以求直接为光大中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
的现实需要服务。
第二,研究基本上是依循中国思想史划分的主要学术流派来进行研究的,研
究则主要借鉴和采用历史学与经济学的方法,还不能抽象出中国经济思想自
本身的方法。
第三,对先秦为主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进行了发掘,在大量历史著述
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本学科的基本资料,奠定了本学科文献史料学的初步基础,
并为此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研究的新的一页,并为本国的经济学术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经济学说理论的提
炼打下了基础。
第五,在全国多所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普及相关的知识、培养学
术人才,使这一新学科的形成初具规模。然而到3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战争等
原因,本学科的发展很有限。
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从1949年到
1966年“文革”前的17年间,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发
展时期,这一时期还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即50年代和60年代(“文革”前)。
从掌握的材料看,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中,著作主要
有许涤新《经济思想小史》(1950)、《官僚资本论》(1953,日译本);王亚
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1954)、《半殖民地经济论》(1955,日译
本);侯外庐主编《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等;成果的国外译介这在此前
还是不多见的。此外较为突出的是文献学,如《盐铁论》、《吕氏春秋·上
农》、《管子》等古籍的校注释译以及编辑《中国大同思想资料》(1959)等基
础。最为重要的是,1956年“中国科学院十二年规划”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
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巫宝三先生牵头制定科研规划开展本
学科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及政策资料选辑》(1840—
1864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选辑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著述,可以认
————————
① 有关此可重点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2年版。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法国重农思想导源于中国之说,认为"那
是太牵强附会了。"见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
298页。
实腊(K.F.A.Gutzlaff)编译的《贸易通志》,介绍西方商业制度和贸易情况。
此后主要有清同文馆1880年以《富国策》为名翻译出版H.Fawcett的Manual of
Political Ecomomy;1886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出版W.S.Jevons的Primer of
Political Ecomomy名为《富国养民策》等。再后,西文及日文经济类书的中译以
及中国人的自著大量增加,篇幅所限此处不赘,请参考前述拙作《1920—30年代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等。
为是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代表作。整个50年代中外学者发表的相关约有
120篇,研究对象依然主要是先秦诸子并发展到近代思想家。随着新时代学科研究
的发展和诸如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等理论探索的深化,中国经济思
想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一是开始对学科本身进行研讨,如李宗正《关于中
国经济思想研究上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9期);再一个是探索学科
理论问题,如罗根泽《古代经济学中的本农末商学说》(《诸子考察》人民出版
社1958年);另外就是研究内容向汉代及中古拓展,如日本学者板野长八《司马
迁的经济思想》(《北大史学》1951年第1期)、在的学者陶希圣《北宋几个
大思想家的井田论》(初版)(《宋史研究集》第1辑1958年)、刘绍辅《陆宣公
及其经济思想》(《民主宪政》1957年第12卷9期)等,大陆学者这方面的还
不是很多。
进入60年代以后,尽管只有短短6 年就开始了“文革”,但学科建设与研究
成果的数量质量都相当可观,实现了真正的学术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飞跃”
。主要著作有刘绍辅《中国经济思想史》(1960)、友于《前汉时期的重农学说
》(1960)、叶世昌《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1962)、胡寄窗《中国
经济思想史》(上、中1962、1963)、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上、中、下1964~1966)等。短短几年时间就有约180篇,而且不少都很有
份量。大陆研究的突出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为
指导。胡著3 卷本(下册1981年才出齐)代表当时本学科的最高成就,其筚路蓝
缕的之功得到公认。其研究起自上古止于鸦片战争,无论从研究时段之长、内容
之广、材料之博还是科研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而言,都是此前同类著作无
法比拟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较为系统的研究专著的开
山之作。其最主要贡献有三:首先是系统发掘、整理了自上古至19世纪中叶有关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史料,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运用经济学主要
是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中国经济思想,探索本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再
次是创建了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框架,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进行了
阶段性的特征分析。与此同时,标志本科学发展水准的另一指标,是多所逐
步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制定综合经济系教学
计划,正式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列为必修课,以后扩展到非综合性等,而且在
本科以外,60年代起如北京就开始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生,培育高
级人才。
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思想史十余年有文总共不足200篇,而大陆除极个别
有价值外绝大多数都是“大批判”文章少有学术性难称“”。这一时期海外
的研究继续发展,专著主要有台湾韩复智《两汉的经济思想》(1969)、周金声
《中国经济思想史》(全4 册,1970)以及前述日本学者的《中国经济思想史》
(1971)、《中国经济思想史论》(1976)等。
“ 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更使中国经济思想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
“腾飞时期”。1978年叶世昌等先生牵头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下
1980、中1983)付梓;接下来陆续面世的有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
想史》(修订本,上、下1980)、与之配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上、中、下,1982)、赵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讲话》(1983)、《中国古代
经济思想史讲话》(1986)、侯厚吉、吴其敬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
全3册,1982~1984)等;台湾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1982)、《先秦儒家
自由经济思想》(1983)也很有影响。这时,一个新动向是国内出了版著作
,胡寄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1981中文版、1984版),这在
本土出版史上尚是首次。同样学贯中西的巫宝三、赵迺抟等学者致力学科理论与
思想资料,先后出了《经济思想史集》(1982)、《中国经济思想史论
》(1985);《披沙录》一(1980)、《披沙录》二(1986)等;文献方面还有
陈绍闻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文选》(全3册,1982)、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
著选》(1984)等,特别是巫宝三主编的大型项目《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
(先秦卷,上、下1985),以及对古代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的编
辑,开启了本学科史料学的深化与拓展新时期。另外专史著作如周伯棣《中国财
政思想史稿》(1984)、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1986)、叶世昌《中国
货币理论史》(上1986,下1993)、赵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1986
)、刘含若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1988)以及上海社科院《秦汉经济思
想史》(1989)、姚家华等《商业经济思想史》(1989、)巫宝三《管子经济思
想研究》(1989)等出版标志着本学科研究的新发展。这一时期的质量数量
都远超此前,限于篇幅不再列。
从学科基础上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体系,尤其是理论方法的研讨推动了学科建
设与发展。二是人口思想史、货币思想史、财政思想史、经济管理思想史等“分
支”迅速发展起来,并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古为今用”成为一大特色。三是
开展现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如王毅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
(1988)等,构成自古及今的学科研究体系。四是成立全国性中国经济思想史学
会(1980),成为同行交流与合作的组织保障,标志本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五是随着本学科教育的进展,多种相关教材问世,有利地促进了学
科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育。六是国家施行学位制度,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最早
的博士学位点之一,导师胡寄窗(上海财经)、巫宝三(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靖(北京)、叶世昌(复旦)等不仅很早就培育硕士而且其中80年
代就培养出本学科最早的博士,如北京张鸿翼(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叶
坦(1988)、鲁奇(1989)、北京郑学益(1989)等,成为学科中坚。
上述四个博士点除了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许多共性外,均形成了各自的学
术风格和治学特点。概括说来,上海财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比较重视比较
研究,胡、巫两位先生早年都留学西洋,具有外国经济学说史和中西比较的功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后来还发展到以中国为主的东亚研究);但前者的系统性研究
以专著为基点,注重研究的理论性与贯通性(近年上海财经在新中国经
济思想史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后者则以源头资料发掘为基础,以集众人之长
为特征,专著亦采用“剑桥史”式的合作方法,突出研究机构的学术风格。北京
以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为特色,写书育人成才著书,近些年重点是在赵靖先
生领导下的“子弟兵齐上阵”搞《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丰碑高耸。复旦大
学叶世昌先生提倡“史料学”基础,著作兼有科研与教学结合之长,合著简明扼
要突出重点,专著如货币理论史、人口思想史、市场思想史等深入细致古今
贯通。
的教育科研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时期。仅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有谈敏、
陶一桃、高文舍、戴金珊、欧阳卫民5 人。据笔者统计,迄今共有研究著作约500
部,其三分之二是近20年出版的;尤其进入90时代以来新人新著如雨后春笋,研
究领域也有很大拓展,学术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开拓性成果明显增加。科研的
显著特征,一是现当代经济思想史特别是领导人的经济思想成为科研“热点”,
已有著作80余种,文章更是蔚为大观(其中许多属于党史研究等)。主要如王毅
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丛书(多卷本,1993)、胡寄窗、谈敏主
编《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 )》(1997)等,还有很大部分是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以及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同时历史人物的经
济思想研究也在加强,如韦苇《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1995)等。二是对以前
较为薄弱的领域如建国前30年经济思想研究和经济发展思想、市场经济思想等开
展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三是前述类别或专门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
展,如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0)
、马伯煌等《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1993)、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
》(1994)、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1997年)、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
想史》(上、下2001)等。四是断代性成果面世,如叶坦《富国富民论——立足
于宋代的考察》(1991)、唐任伍《唐代经济思想研究》(1996)、巫宝三主编
《先秦经济思想史》(1996)等,标志着本学科研究深入化。五是理论性研究加
强,如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1949—1989)》(1996)、张卓元主编
《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1999),台湾还召开“经济思想史与方法
论研讨会”。六是“学以致用”或“古为今用”形成风尚,出版了多种经济管理
思想、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及海外华人经营研究等著述,如杨承辉:《中国古代经
营管理思想研究》(1996),朱家桢、叶坦主编《诸子百家与管理》丛书(6
册1999)。七是展开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如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
渊源》(1992)、严清华《中日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比较研究》(1996)、叶坦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1998)、两岸学者举办“中西方经济观与现代
化”研讨会(1998)、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2002)等。
八是近年来博士或硕士学位(不一定是本学科的)选题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
及相关内容的明显增多,证明本学科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必
须申明代表现今本学科系统研究最高成就的,是赵靖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
通史》(4 卷本,初版1991~1998;修订本2002),此书起自上古止于1840纵贯四
千余载,洋洋180万言,研究撰著历时十余年,颇多理论建树与观点新论,自问世
以来颇受关注已有不少评介文章,笔者有长文可参考在此不赘。① 四
进入21世纪,思想史步入了又一个新的时期,既有契机也
面临严峻挑战。前者主要是经济发展和深进的基础与要求,后者则是轻视基
础和注重实用与利益的诱惑。无庸讳言,一方面是可观的发展趋势,另一方
面则是难言的尴尬境况。前者除了前述的成就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
方面经过近年的调整,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及外国经济思想史合
并为“经济思想史”,有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大和比较研究的开展,而且2003年新
增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的5 所也可招收本学科,再如福建师范新增
了二级学科博士点“经济思想史”。,前述原有4个博士点外,浙江、厦
门理论经济学和云南专门史均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博士生;招收硕士生
的除了所有博士招生点外,主要还有西北、山东、东北财大、中南财大
、西南财大、武汉、河北等。所谓尴尬则主要是有的单位研究队伍青黄
不接经费困窘几近濒危,与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亟待改变。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我们必须认真学科特性才能明晰其价值与趋向,这正是学术史的意义所在
。 透过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史和学理内涵,结合新世纪学术创新和发展的趋势,可
以抽象概述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具有以下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发展前景:②
——————————
① 参见拙作:《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鸿篇巨制──评〈中国经济思想
通史〉(修订本)》,载《燕京学报》新14期,2003年5月。
② 近年来,笔者先后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特性与优势写了一些探讨性文章,
如《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创新探索》,载《报》1997年7月24日
;《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
会议·北京.1998.8)、《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修
改稿)载《聊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等,可资。
1、本学科惟独在中国是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并具有跨学科性质,其边缘性、交
叉性等学科特性与优势是其它学科或国外相关领域所不具有的;新世纪的学术发
展要求在“精深”的同时更加“广博”,诸如行为方式、制度变迁、道德伦理、
观念意识等越发为经济研究所不容忽视,而本学科具有学术创新的特有优势。
2、我国学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人文社科成果中,传统的“汉学”(或
“中国学”)无疑是“长项”;而以自古及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经济思想
史,最具学术与现实紧密关联的特性,无论研究还是方法均有着特殊意义。
就经济史学而言,中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是相辅相成的“双翼”居世界经济史
学特殊地位,而后者更具理论性和综合性,且更年轻从而更有发展前景。
研究直接产生并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思想学说,非其它间接性的宗教、文化或伦理
的研究可比。惟经济思维与观念是经济文化的接点和核心,研究经济思想与社会
发展的内在而有机联系的经济思想史学科,不仅最有利于研究经济与文化、与伦
理的关系,更有着探索“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实践的专长,而这些都是新世
纪的学术热点。
4、本学科具有积淀“有中国特色”经济学说和理论基础的性质,在汗牛充
栋的资料中保存了较世界发达得多、丰富得多、早得多的珍贵资料;具有总
结中华文明宝库中丰富的经济思想、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与理论之长,这
些对于经济改革、政策制定、国情认知、观念变革、文化建设等等都有重要
作用,需要认真发掘研究。任何外来东西只有与“本土”结合才有生命力,任何
现况都有其来龙去脉,注重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必不可少,否则就有“无源之水”
之虞。
5、本学科不仅具有经济思想史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特别意义。众所周知,经
济学是西方的东西,而东亚地区有着儒学传承与历史积淀的一些共性,中国传统
早于西方几千年就很发达的经济事象和学说理论中,蕴含着有别于西方的传
统或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在东亚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对现今的现
代化发展起着作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研究东亚经济思想之“源”的意义
,有利于从深层结构中探究东亚有别于西方化的发展模式,为东亚经济思想
史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参照。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东方社会的发展极不相称。中国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史,在非西方国家中是很突
出的,具备填补空白的独有优势,可能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作为发
展中国家,中国更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典型案例。
7、本学科具有发展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在“西方”和“近代”两个前提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不断面临“时”与“空”发展的挑战
;而中华文明漫长岁月蕴聚了先进而丰富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现今的经济改革更
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能为创新中国的经济科学提供借鉴,又能丰富发展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
8、本学科具有全方位、多视角等系统研究特长,可以打破旧有学科或界
限,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如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
颇具实践意义,如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经验的可作用于优化企业管理、创新企
业文化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秩序;经济思维和观念的梳理以及经济伦理的研
究,可以提供深化改革和观念更新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与发展的借鉴;本土经
济思想在本民族族群域外的延伸与演化的考察,可以成为华夏文明演进和开展海
外华人经济研究的基础。如此等等,对于中国经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
作用,中国经济思想史将越来越显现其强劲生命力。
这些年来,本学科学者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
新的努力,从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个案研究中,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中国经济
思想史的学理价值与发展优势。祈望学界同道尤其是青年学人用心关注这一独具
特色与前景的学科,企盼更多的学者投身本学科的与研究,笔者欢迎有志者
交流切磋或报考,共同推进本学科及中国经济史学以至理论经济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