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渭水上游地区的地理范围,从渭水发源地甘肃省渭源县太白山起算[1],包括甘肃省定西地区的渭源县、陇西县;平凉地区的静宁县、庄浪县一部分;天水市的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张川县、清水县、北道区和秦城区以及陕西省的宝鸡县一部;全长440多公里,流域面积在3066平方公里以上[2]。该地区以大地湾农业文化为主体代表,距今已8220年的,是已知的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开发农业区之一。
[关键词]新石器;渭水上游;农业经济
一
甘肃省东部渭水上游地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旧新石器时代。1984年在甘肃省天水地区武山县鸳鸯镇西南大林山,发现了保存较完整的早期人类化石,据专家,距今已有3万多年[3]。但是,作为真正的农业开发,则是以大地湾农业文化为代表。
大地湾文化得名于渭水上游甘肃省天水市东北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大地湾,是渭水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存[4]。最早距今8220年[5],最晚距今4900年[6]。1978年至1984年大地湾发掘面积为13700多平方米,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8000余件。发现房址240座、坑和窖穴342个、墓葬79座、窖址38个、壕沟4条[7]。其年代之久远,遗物之丰富已超过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尤其是大地湾文化中的许多中国史前文明之最,被学者们誉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8],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改变了人们对渭水上游史前农业经济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看法。
大地湾文化共分五期。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220~7300年,又称作前仰韶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我国最早的人工种植旱作粮食作物黍,我国最早的彩绘记事符号等[9],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大地湾二期文化又称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5900年,出现了完整的原始村落和人头型器彩陶瓶[10]。大地湾三期文化,又称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600年,这一时期的彩陶已经达到线条丰富流畅,以鱼、鸟、花等为主体的图案生动活泼变化无穷[11],成为马家窑彩陶的源头。大地湾四期文化,又称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这一时期大地湾文化中出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宫殿式建筑F901以及我国最早的权量[12]。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室内面积150平方米的四坡式大房子F405[13]。还在F411号房内地面上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神秘的人物地画[14],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原始绘画。同时还发现了陶祖[15]。大地湾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4900年左右,从性质上向齐家文化过渡。齐家文化与中原二里头是同时期的不同文化类型[16],已进入铜器时代,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类型。大地湾文化处于渭水上游的中心位置,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具有代表性的幅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文化。以大地湾为中心,在以南直线距离50公里处的天水市区西郊发现了师赵村遗址[17]、西山坪遗址[18]。师赵村、西山坪共分七期,现以师赵村一至七期统称。该文化最早距今8220年,最晚距今3000年,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连续,是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文化遗存[19]。在西山坪一期文化中发现了大地湾一期文化,确认了大地湾文化的中心作用。对于师赵村与西山坪,杨虎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他说:"它们的层位关系相当完整地反映了甘肃地区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考古文化的历程"[20]。吴耀利先生则认为师赵村、西山坪遗址的发现"从而揭示了渭河上游史前文化从早到晚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这在甘肃地区史前考古研究中是唯一的"[21]。由天水市区再向南,即距大地湾直线距离80多公里处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礼县盐官一带同样发现了大地湾文化遗存[22];并且继续向南发展到嘉陵江上游的徽县[23];以及翻越秦岭,直到距大地湾直线距离250公里处的陕西南部汉水流域的南郑一带[24]。向西发展到直线距离85公里处的甘谷毛家坪遗址[25]、以及直线距离90公里处的武山石岭下[26]、直线距离120公里处的傅家门遗址[27]。向北有著名的秦安王家阴洼遗址[28]、雁掌坪遗址[29],一直发展到六盘以北距大地湾直线距离180公里处的宁夏海原县菜园子遗址[30]。向东发展到陇山脚下的西川遗址、圪塔川遗址[31],而且翻越陇山进入陕西宝鸡地区,与直线距离130多公里处的北首岭文化相汇合[32]。据考古学家、原中国院考古研究所原始社会考古研究室主任、甘青考古队队长谢端琚先生的调查统计,以大地湾为中心的区域内新石器时代遗址至少有200多处[33]。
二
大地湾作为新石器时期的代表,其主要内涵是农业文化。在距今82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遗址F374号房基西南角下面,迭压着H398灰坑,在灰坑底部令人惊奇地发现了已碳化的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残骸[34]。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旱作谷物黍。大地湾黍和油菜籽的发现,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中国农业文明起源的看法。正如何双全先生所讲:"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的居民完全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稷[35]和油菜籽的发现,就是有力的证据。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食物,而且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农业获得了极其珍贵的资料"[36]。魏仰浩先生在《试论黍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中国是培黍的起源地。他说:"以黄河为中心,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省的新石器遗址中,多处发现黍的遗迹。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少量的黍炭化种籽。……经树轮校正,距今达曼表为7150±90年,新表为7370~8170年。同时还发现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60余件,石器多为打制和魔制,琢制较少,说明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有把握地说,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了"[37]。魏先生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他是针对国外学者提出黍原产于印度、埃及、阿拉伯地区、埃塞俄比亚及北非地区等说法而得出的科学结论[38]。大地湾"黍"的发现,不仅证明中国是黍的原产地,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就发源于甘肃东南部一带地。对此,陈文华先生指出:"经过正式鉴定而年代最早的要算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粒,经甘肃师范植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黍。经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850年,可见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有七八千年,与粟一样古老,它为黍的栽培起源于中国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9]。科学注重于事实,通过对大地湾黍的鉴定,证明黍原产生于中国,至少在目前是无法推翻的。黍的原始祖型是野生黍,在我国北方地区到处都有分布[40]。从野生黍驯化为栽培型作物,应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把这个过程在内的话,则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以8200年基点,可上溯至万年左右。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黍是一种耐旱谷物,今天西北半干旱地区仍在普遍种植,称作糜子。对此,王乃昂先生通过对甘肃地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研究后指出:"在距今7800--7300年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层中,发现禾木科的黍(俗名糜子)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残骸。黍是禾谷作物中最耐旱的植物,生长期短,适宜在黄土高原的沙性土壤中生长,本区现在仍广泛种植"[41]。不过较过去单纯依靠的口粮,现已转变为调剂生活的经济性作物。《说文》称:"黍,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说文》的释义与古今相同。所以王乃昂先生在《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一文中指出"大地湾一期文化已形成定居的村落",而且"农业经济相当发达"[42]。
在生产活动方面:大地湾一期出土了打制、磨制、琢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刀是收割的工具。大地湾的石刀一般长6.7厘米、宽4.7厘米,厚0.7厘米,扁而薄,刃很锋利,有使用痕迹。石铲是翻土和播种的工具。大地湾的石铲带肩,便于手握,还可以装柄,以提高劳作效率,石铲一般长4.7厘米、宽8.4厘米、厚1.7厘米,同样是使用过的工具。还有石斧,作为砍伐工具,有长条平刃和孤刃两种,亦为使用过的工具。依据大地湾一期发现的建筑遗址,其大量的木材就是通过石斧等来加工使用的。另外,在大地湾一期遗址中还发现了陪葬的猪下颌骨。这又表明在8200年前大地湾人已经在饲养家畜,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生产的发达与粮食作物的储备,否则是无法养猪的。
大地湾发达的农业经济,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现已为大家所认可。它表明在渭水上游甘肃东部的天水地区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农业史。如果将野生黍驯化为人工种植的时间计算在内的话,则至少有万年左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作为早于周边文明的大地湾农业文化,势必对周边产生重大,诚如安志敏先生所言,作为"农业聚落的发展",大地湾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的渭河流域,个别的遗址穿过秦岭到达丹江上游,其实际分布的范围可能要更大一些"[43]。安先生于1987年的预测今天看来非常正确,现在表明以大地湾为中心的文化社区远远超出以往人们的估计。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以大地湾文化为中心地域的农业文明向周边传播,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的考古发掘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中得到了证明。考古者在大地湾以南100多公里处的、天水市区以西7公里处藉水北岸的师赵村[44],天水市区以西15公里处藉水南岸的西山坪,再一次发现了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考古队的专家们历经10年的发掘研究,取得相当重要的科学成果,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变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科学依据。
师赵村文化最早距今8200年,最晚距今3000年,其5000多年的文化连续,是全世界都极为少见的文化遗址。新的研究成果确认了师赵村一期文化遗址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关系。并且"相当完整地反映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至距今3000年考古文化的发展历程"[46],这在甘青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中是唯一的[47]。据谢端琚先生主编的最新研究成果《师赵村与西山坪》一书的结论指出:新发现的师赵村一期文化遗存,并在西山坪遗址发现,大地湾一期文化在下、师赵村一期文化在上的地层迭压关系。首次从地层上解决了两者的相对年代,即大地湾一期文化早于师赵村一期文化。同时,弥补了该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中的重要一环。这在学术上是个重要突破。师赵村与西山坪是继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后又一处发展起来的规模空前、文化内涵丰富而又完整的古文明遗址,依照专家们的研究,现将师赵村与大地湾以及甘青地区其它诸文化遗存的年代顺序及绝对年代排序如下:
大地湾一期文化为公元前6200年~前5400年--师赵村第一期文化为公元前5300年
~4900年--第二期为公元前4800年~前3800年--第三期为公元前3900年~前3500年
--第四期为公元前3600年~前3200年--第五期为公元前3400年~前2700年--第六
三
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国古文化六大条块说。他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条块中指出:"陕西、甘肃两省间隔着六盘山和陇山这样一条不清晰(模糊)的界限(文化的)。陇山东西两侧古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异的:在东侧,从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以客省庄二期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在西侧,从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则是马家窑文化和有关诸类型及齐家文化……。以上跨越的空间,大致西起甘肃东部,东至河南中部的郑州,中间穿过陕西关中(渭河盆地)。跨越的时间大致上起距今七千年前后,西端(陇东)的秦安大地湾下层,相当'前仰韶文化'时期……"[57]。安志敏先生在研究中国西部农业聚落的发展时指出:"黄河流域是世界古文化中心之一,从旧石器时代起,便有人类在广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文化发展上的连续性也就愈加密切。例如细石器传统的出现,农业畜牧业的发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湾文 化等早期农业聚落的形成,以及后来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一脉相承,构成中原文化的主体,并不断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各种文化遗存,终于进入阶级国家,奠定商、周文明的基础"[58]。安先生的观点很有启迪。我们再以生活、生产为例。西山坪出土的圜底钵,无论是器形还是口沿外抹光一周并饰红色宽带彩绘,以及底部又加三足等,都与大地湾出土的完全相同。再如生产工具,师赵村、西山坪这一时期的斧形器、铲形器、盘状器等都与大地湾出土的生产工具相关。王吉怀先生认为"盘状器更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种器形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一直延用下来,说明它是一种使用性很强的砍伐工具"[59]。王先生的研究说明,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产生、发展与淘汰,始终与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生产过程相适应,只有那些有利于生产活动的工具才会得到延续和改进,否则就被淘汰。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化中心之一"[71]。而渭水则又是黄河流域古文明的源头之一。考古发现以大地湾为中心的渭水上游地区的农业文化是目前已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而且从距今8220年开始到距今3000年,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连续,而且没有中断。其年代之久,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序列之完整,传播地域之广,范围之大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表明一个文明的诞生与成长是以时间和空间为背景的,因而渭水上游地区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开发,孕育了华夏族的主干黄帝集团,其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
[1] 李栋梁、刘德祥编著:《甘肃气候》第11页,气象出版社,2000年。
[2] 史念海:《河山集》第二集第19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Wei River are located many counties of Gansu and Shannxi Provinces with a total length of 440km and a drainage area of 3066 km2. typical culture of this large area is Dadiwan agriculture with 8220 years of history, was also one of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ed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gions.
Key Words: new stone age, the upper reach of the Wei River, Agricultur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