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二)非国有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
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很快,分别高达27.6%和66.47%,但国有企业出口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2002年国有企业共计实现出口1228.58亿美元,仅比上年增长8.5%。增速的差异引起出口企业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7.74%、52.19%、10.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集体企业出口同比分别上升了2.1和2.7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并驾齐驱
2002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79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02%,占全部出口的55.27%,与上年55.40%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出口136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0%,占全部出口的41.84%,与上年42.05%的比重基本持平。2002年,一般贸易进口
增长稳定,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迅速。全年加工贸易进口1222.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04%,占全部进口的41.40%,与上年的41.12%基本持平;一般贸易进口1291.2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71%,占全部进口的43.74%,较上年的46.58%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
从加工贸易的实际运作来看,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增长较为缓慢,为14.86%,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为29.44%。此外,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迅速增长预示着2003年加工贸易出口将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五)大宗商品进口增加较多,关税配额商品已用配额比例普遍不高
2002年传统大宗商品中,汽车及底盘、肥料、钢材进口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增长81.6%、51.2%和38%。原木、锯材、纸及纸板、初级形状塑料的进口也都是两位数增长,原油进口数量增长15.2%。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中,化肥的使用配额比例最高,为87.1%,其次是食糖、棕榈油、羊毛和毛条,分别为67.1%、66%和65.4%。其他的到目前都没有过半,粮食类使用最低,其中小麦使用比例仅为7.4%,玉米使用比例为0.2%,稻谷和大米的使用比例为6.1%,豆油使用比例为22.8%。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六)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基本平稳
从主要贸易地区来看,对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出口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改变了2001年对北美、欧盟、亚洲市场等传统市场出口增长缓慢的局面。在进口方面,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进口较2001年增长较快,而从北美的进口较2001年下降较快(见表2)。
表2 2002年中国对各地区进出口情况 (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从贸易伙伴来看,2002年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中国2002年前10位的贸易伙伴同上年相同,但名次有所变化,台湾省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等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对日本出口增长仍然不振。中国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对加拿大的贸易顺差和上年基本持平,与日本的贸易差额从上年的顺差21.61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0.31亿美元,对东盟、中国台湾、韩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在逐步减少。2002年,日本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仍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见表3)。表3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十大贸易伙伴(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2002年12月。
(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出口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2002年东部沿海10省(市)出口占全国出口的87.9%,所占比重较2001年同期进一步提高。另外,中西部省(市、区)的出口也不平衡,四川、新疆、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等出口连续多月为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除北京和海南省外,出口增速在10%以下的全部是中西部省份,而且有3个地区出现负增长。
二、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双高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002年初以来,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较2001年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好转,尽管增长速度较年初预计的要慢。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势头,进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第一季度主要受补充库存和住房、汽车行业活跃的推动,美国经济取得5%的高增长率;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经济已基本稳定;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各国GDP也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与东盟改善关系,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则使中国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竞争力。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总体上判断,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2.8%,高于上年水平。世界经济的好转带来了国际贸易的复苏,2002年世界贸易预期增长3%左右,高于2001年的负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为外贸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多项指标都好于预期:经济运行中消费需求旺盛,投资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482亿元,同比增长11%,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累计完成投资26119亿元,同比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886亿元,同比增长8.8%。这种良性增长的局面,给外经贸打开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国出口和引资的竞争力,也给进口的同步增长带来了可能,可以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三)加入WTO的积极效应开始显现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入世后,按照承诺,中国不断削减关税和调整非关税措施,给国际社会以市场开放和政策稳定的信心,同时,国外原来对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设置的限制措施也受到多边的约束,增加了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如对欧美出口的纺织品、箱包等被动配额限制已部分解除(约40亿美元)等。另一方面,中国充分运用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维护了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的权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进出口公平贸易环境,改善了中国的外贸环境,扩大了出口,如2002年1~11月国外对中国的各种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和起诉有47起,明显低于2001年的67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国家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2002年以来,国家充分估计了外贸出口可能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保证外经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制定了新政策,并通过多种渠道开拓新兴市场。
首先,加入WTO后,中央和地方制定的促进扩大出口的政策和措施继续保持稳定。如继续对出口商品退还增值税和消费税;继续实行出口收汇贴息政策;继续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继续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专项资金,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境外贸易中心建设资金等;继续推动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逐步在全国各商业银行推广此项业务,缓解出口企业的资金困难;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对加工贸易中的深加工结转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不收增值税。
其次,在进一步推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等税收管理办法的同时,提高了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快了退税进度。在前几年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将棉花、大米、小麦、玉米的出口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对钻石出口实行17%的出口退税率。2002全国出口退税指标预算安排1000亿元,加上2001年预留的250亿元,共计1250亿元,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紧张,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2002年国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例如,为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中俄高层领导多次会晤,朱镕基总理还专门邀请俄罗斯企业家代表团访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遇到的难题,还推出了一些特殊的险种。此外,中国还积极改善和东盟的关系,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2002年,中国对俄罗斯和东盟出口分别增加了29.9%和28.2%。
效的进口调控政策的刺激 中国大学排名
2002年中国遵守入世承诺,一方面大幅降低了进口关税,平均关税已由15.3%调整到12%,另一方面逐步取消了一批非关税壁垒,2002年中国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上年的26种减少到12种,减少了一半多。大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促进了中国进口的增加,但是没有预期增加的那么快,其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中国原有50%的进口产品是不交税的,如加工贸易是保税的,外商企业的机器设备进口和国家技改项目的设备进口以及外国政府的捐赠等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产品进口要交税。二是2002年国家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减少了部分进口。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对1996年4月1日前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含重大建设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包括享受外商投资政策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项目额度和投资总额的剩余额度内进口的商品,实行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限制。二是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产品全部直接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新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的进口设备,一般先照章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5年内返清。三是今后一般不再受理和审批个案减免进口项目的申请,除国务院规定的一律不予减免税的20种进口商品外,对进口的生产原材料及各地为举办大型活动进口的车辆,也将一律不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于国家富有成效的进口调控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由于关税降低、非关税措施减少而冲击国内市场的情况。
三、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展望
(一)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些世界组织和机构对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预测高于2002年。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10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3.7%,美国预计实现增长2.6%。世界银行的内部报告分析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2.9%,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4%和4.4%。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带来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张,IMF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达到6.1%,世界银行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上升为8.8%。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将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变动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尽管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在2003年将走向复苏,但是世界经济走势仍受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首先,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美国企业的财务丑闻不断,股市下降,美元贬值,大大动摇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日本经济短期走势趋好,但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欧盟内部的结构问题远未解决,经济复苏乏力。其次,美对伊动武的可能性仍存在,中东等局部地区冲突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将给冲突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也将影响世界石油等商品的价格,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第三,南美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很快消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给中国外贸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因素的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市场的研究,以应对外部形势突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二)继续保持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针对世界经济尤其美国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应该继续保持出口和吸引外资等各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宜做大的调整。在保持现行政策稳定的同时,要研究制订新的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要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增加出口退税规模,逐步完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的“免、抵、退”政策;扩大出口信贷规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出口的支持力度,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此外,还要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制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对外宣传,让跨国公司加深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将其产生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以带动出口增加。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