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一、城市规模的极大拓展
2000年中国城市663个,东中西部分别为295个、247个、121个,其中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占比为:全国14:33:53,东部地区16:35:49,中部地区15:32:53,西部地区7:30:63,大城市比例偏低。世行数据表明,1995年百万及以上人口城市占城市数百分比(单位:%)为:我国35、上中等收入国38、高收入国43;拥有1亿以上人口国家的印尼39、孟加拉国47、巴西42、日本48、美国51,同期我国相差3~16个百分点。即大城市少20~106个。1995年百万及以上人口城市占城市人口百分比(单位:%),我国11、中等收入国20、上中等收入国28、高收入国33,拥有1亿以上人口国家的印尼13、巴基斯坦18、俄罗斯19、巴西33、日本37、美国39,同期我国相差2~28个百分点,即大城市人口少920万~12880万,同期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少9~129个。2000年我国GDP千亿级城市21个,其中东中西部分别为16个、3个、2个,到2003年GDP千亿级城市达32个,东中西部分别为25个、5个、2个,其中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增速分别达52.38%和56.25%,大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
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4.6亿,比1990年增加1.6亿,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达36.22%,但分别比同期全球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9.78和40.78个百分点。即使同期11个省城市化率超全国平均数(单位:%)广东55,辽宁54.24、黑龙江51.54、吉林49.68、浙江48.67、江苏46.49、内蒙古42.68、福建41.57、湖北40.22、海南40.11、山东38,但仍比发达国家平均数低22~39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空间仍很大。
2000年我国城市GDP平均规模146.2亿元,东中西部GDP平均规模分别为195.73亿元,106.34亿元,109.12亿元,其中GDP千亿级城市平均规模全国1505.1亿元,东中西部分别为1592.2亿元、1079.7亿元、1451.5亿元,全国及东中西部GDP千亿级城市规模相当于城市平均规模的10.29倍、8.14倍、10.15倍、13.3倍。2003年GDP千亿级城市全国及东中西部的平均规模达1849亿元、1937亿元、1322亿元、206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2.86%、21.66%、20.43%、41.92%。2003年GDP千亿级城市全国及其东中西部的总规模分别达59158亿元、48426亿元、6612亿元、412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87.72%、90.01%、104.77%、41.92%,分别比同期全国GDP增幅高出65.97%、68.26%、83.00%、20.17%,即GDP千亿级城市增速全国的快3倍,东中西部的快1~4倍,经济规模化城市GDP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二、规模城市的基本态势
2003年GDP千亿级城市可分为4个层面:(单位:亿元)第一层面1000~1299,8市。即唐山1295、温州1216、大庆1125、绍兴1088、郑州1060、南通1010、潍坊1006、淄博1003。第二层面1300~1499,8市。即哈尔滨1418、佛山1381、石家庄1376、济南1368、泉州1350、长春1338、烟台1316、福州1300。第三层面1500~1999,8市。即无锡1901、成都1870、青岛1780、宁波1770、武汉1662、大连1632、沈阳1590、南京1576。第四层面2000以上,8市。即上海6251、北京3612、广州3467、深圳2861、苏州2802、天津2387、重庆2250、杭州209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区域内规模城市经济的强势整合,主要形态和地理分布表现为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
1. 城市圈。城市圈是实现规模化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集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城市功能,使规模化城市真正强起来的强势整合的城市化战略。2003年重庆城市圈GDP2250亿元,其由三个圈层构成,第一圈层为重庆都市发达圈,GDP883.47亿元,占39.27%;第二圈层为渝西经济走廊,GDP688.4亿元,占30.6%;第三圈层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GDP678.24亿元,占30.14%,三个圈层构成了内敛式紧密型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是一个半紧密型都市圈,2003年GDP5603亿元,其中苏州2802亿元,占50.01%;无锡1901亿元,占33.93%;常州900亿元,占16.06%。该都市圈有全国10强县中4小龙支撑,即2003年GDP508亿元的江阴,GDP465亿元的常熟,GDP475亿元的张家港,GDP430亿元的昆山,支撑着苏锡常都市圈的高速发展。而武汉都市圈则是外拓型的,江汉平原核心城市,武汉GDP2003年为1662亿元,武汉都市圈是三个圈层构成的,第一层是以15KM为半径的城郊经济圈,第二圈层是以100KM为半径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8市,其GDP仅高出武汉核心区2个百分点。第三圈层为湘、鄂、豫、赣4省30个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其GDP相当于武汉的11.66倍,三个圈层形成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地,以湘中地区、中原地区为两翼松散型的都市圈。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 都市带。都市带是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规模城市和城市圈为背景,联合若干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战略。中国城市带主要为沿海、沿江、沿京广线、沿大陆桥城市带。沿海城市带2003年共有25个GDP千亿级城市,即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杭州、无锡、青岛、宁波、沈阳、大连、南京、泉州、佛山、石家庄、福州、济南、唐山、烟台、温州、绍兴、南通、潍坊、淄博,GDP总量48426亿元,占千亿级规模城市GDP总量81.86%,平均规模1937亿元,高出全国平均数4.76%,是目前支撑我国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动力。沿江城市带2003年共有12个GDP千亿级城市,即上海、苏州、杭州、无锡、武汉、重庆、成都、宁波、南京、温州、绍兴、南通,GDP25486亿元,占全国千亿级规模城市GDP43.08%,平均规模2124亿元,高出全国平均数14.86%。2010年前后它是继沿海经济带之后,成为支撑我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地区。沿京广线城市带,2003年共有7个GDP千亿级城市,即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广州、深圳、佛山,GDP13012亿元,占千亿级规模城市GDP总量22.15%,平均规模1872亿元,高出全国平均数1.24%。沿大陆桥经济带,它是以连云港和荷兰鹿特丹为两端,横贯亚欧大陆的大通道,在我国境内贯串10个省区,辐射面积360万KM2,占全国面积37%,人口4亿,占全国30%,是我国市场通达面最广地带,2003年,大陆桥经济带仅有1个GDP千亿级城市,即郑州,预计沿大陆桥西安(940亿元,2003年GDP,下同)、徐州(906亿元)、济宁(883亿元)、临沂(835亿元)、盐城(761亿元)等5市近期要进入GDP千亿级城市行列,从而有效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都市带开发战略,有力地带动沿大陆桥城市带的快速崛起。
3.都市群。都市群实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长三角城市群,面积9.96万KM2,人口7500多万,1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年千亿级规模城市8个,即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绍兴、南通,GDP18489亿元,占全国千亿级规模城市GDP31.25%,占长三角GDP的81.18%,GDP平均规模2311亿元,高出全国千亿级城市GDP平均规模24.99%。珠三角城市群,面积6.2万KM2,人口2500多万,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年千亿级规模城市3个,即广州、深圳、佛山,GDP7709亿元,占全国千亿级规模城市GDP13.03%,占广东GDP的57.32%。GDP平均规模2570亿元,高出全国千亿级城市GDP平均规模38.99%。京三角城市群,面积5.53万KM2,人口3600多万,5个地级以上市。2003年千亿级规模城市3个,即北京、天津、唐山,GDP8670亿元,占全国千亿级规模城市GDP14.66%,占京津冀GDP66.21%,GDP平均规模2168亿元,高出全国千亿级城市GDP平均规模17.25%,长珠京三个三角洲GDP千亿级城市14个,占全国的43.75%,GDP总量34868亿元,占全国千亿级城市GDP的58.94%,同期GDP、实际利用外资,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7%,68.5%,72.3%。对比国外著名城市群现状,美国的大纽约区、大洛杉矶区、五大湖区GDP占全国的67%,日本的京滨、坂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区GDP占全国的69%,三个三角洲GDP占比分别比美日大都市低30~32个百分点,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面积6.49万KM2,人口3500多万,地级以上城市7个,2003年GDP千亿级城市5个,即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淄博,GDP6473亿元,平均规模1295亿元;辽东半岛城市群,面积7.72万KM2,人口2700万,地级以上城市6个,GDP千亿级城市2个,即大连、沈阳,2003年GDP3222亿元,平均规模1611亿元。山东、辽东2个半岛城市群和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一样,正在形成小核心、开放式、网络化的GDP千亿级城市群,从而形成要素的高度集中化、产业的高度化、时空的高效化、区域的协调化、规划的科学化、分工合作的机制化等一体化的新格局,进而努力实现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联动效应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世界银行.世界银行1994~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1998~200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3.1993~199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