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
2017-10-16 01:2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延续至今,是与中国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多、人均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情密切相关的。从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来探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共产党;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单位能源产生的GDP,1980年中国大陆为0.8,高收入国家为2.2;而到2002年,中国则达到4.6,仅比高收入国家低0.6个百分点[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提高。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就担负起被严重阻碍了100多年的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党从建国之日起就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只不过其表现方式是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总结,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逐渐转变。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和剩余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即确立了以单一公有制和行政管理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20世纪50和60年代每隔两年就要进行一次的“增产节约”运动,反映出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必然要强调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这也体现在1958年毛泽东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上。
中国大学排名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靠制度变革产生的体制效益推动,二是政府继续大规模的投入;三是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的乡镇企业和城市的个体经济)和引进外资。上述动力共同推动了中国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三十年来党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拨乱反正时,中共中央就强调要扭转“文革”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1979年春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即提出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提高经济效益。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报告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十条方针,可以说是重视和尝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开端。以后中央也多次提出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2]随后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提出:“六五”计划要求,产品质量要不断改善,花色品种要适应社会需要,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要有较多的降低。着重于提高经济效益,是“六五”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严明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健全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一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归根结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