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
2017-11-30 03:47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与中国服务
摘要: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主要表现在FDI、服务贸易结构和技术扩散三大方面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产生影响。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要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和开放中要兼顾国民经济的安全性三大对策。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服务业;结构升级
20世纪后半期兴起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是: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分布并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链接的现象,称之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i/2"。目前,对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收入分配、技术扩散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上。本文通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效应研究,分析其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之间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的机理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趋势及其动因
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末以前,对国际分工格局的论述依然是以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发达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间贸易。例如,日本和美国之间相互进出口大量汽车,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机电产品,而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
服装;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国际分工发展到了今天,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替代了国家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体。分工关系也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功能分割承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独立公司,总部则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经营费用降低、经营交易更加便捷是分工的技术条件;全球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导致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主导国际分工走向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制度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是全球化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杨小凯、张永生(2003)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形成绝对优势。
(二)中国服务业升级趋势及其动因
李江帆、曾国军(2003)分析了从1991--2000年的中国服务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比重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方向。”根据中国统计局对中国服务业的划分,中国服务业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
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对于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动因,李江帆、曾国军(2003)归因三点:(1)第一层次产业属于先行产业,在发展初期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使得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促使第二层次比重增大。(3)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推动第二层次比重增大。除了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升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