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现状与对策

2017-12-04 01:5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作者:刘宁宁 简晓彬 沈正平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江苏南北同样也存在着经济发展差距,有差距才有产业的互补与合作,才会为苏南与苏北之间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可能。文章在阐述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正反面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对策。
  关键词:苏南 苏北 产业联动 南北挂钩
  
  区域经济差距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既存在南北发展差距,又存在东西发展差距;在国家内部,美国、巴西有南北差距,德国、日本有东西差距。有差距才有互补与合作。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呈日益加快之趋势。资料显示,国际上具有“一体化”性质和趋向的区域合作组织现已有40多个,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经济合作同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及东盟等。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近年来,许多省份都提出并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而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共同发展,也就是区域间的产业联动发展,所以,当前各个省份都在为寻求区域间的产业联动或对接、升级而努力。本文在阐述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正反面因素,进而提出促进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对策。 大学排名
  
  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现状
  
  (一)南北挂钩
  2001年以来,南北挂钩的各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相互考察学习,商谈合作事宜,签订合作协议,共谋发展大业。南北挂钩的10个市在2001年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合作项目达200多个,涉及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旅游等领域。南京与淮安2001年签约49个合作项目,完成率达98%,2002年又签约63个项目,并决定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方面的合作,每年南京帮助淮安承揽不低于30%的南京市建筑工程项目;苏州在吸纳宿迁劳动力方面成就显著,并把共建工业园区作为结对帮扶的载体,帮助宿迁实施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目前有6个苏州工业园花落宿迁;无锡和徐州两市建立了项目合作库,加强信息交流,并把合作重点放在工业和旅游等方面。
  (二)产业联系
  近年来,江苏南北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商贸、教育、科技、卫生、旅游、房地产等,涉及一、二、三次产业,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江苏南北产业转移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见表1)。
  2006年苏南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达2003个,项目总投资887.4亿元,实际引资398.3亿元,与2005年相比,项目总投资增长15.4%,实际引资增幅达24%,分别是2001年和2002年两年累计数的4.8倍和3.8倍,其中工业项目1622个,项目总投资657.9亿元,实际引资额301.4亿元,分别占同期产业转移项目总数的81%、74%和76%。自2001年以来,苏南、苏中累计向苏北五市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6773个,项目总投资2062亿元,实际引资额884亿元,为苏北财政收入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就业比例的增加、关联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要素流动
  在产业联动的过程中包含有要素流动,要素流动包含有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流动,本文着重分析人才和劳动力流动。为强化南北产业联动成效,进一步推进南北产业联动发展,苏南五市与苏北对口五市互派干部挂职交流,以加强对苏北经济建设的支持。2004年南北互派干部176人,其中苏南派往苏北86人,苏北派往苏南90人,此外,省委组织部还从省级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了17名优秀专业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到苏北各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区)长,进一步加大了对苏北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苏北为苏中、苏南转移产业培训劳动力,使苏北劳动力向苏南转移。据统计,2004年,苏北五市输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达395.3万人,新增劳务输出47.5万人,苏南新增吸纳苏北地区劳动力31.2万人,对口挂钩交流16万人。这不仅缓解了苏北就业压力,提高了苏北劳动力素质,而且解决了苏中、苏南劳动力短缺问题,加速了江苏南北劳动力的流动,促进江苏南北产业联动的发展。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上一篇:论潘序伦与近代上海征信事业的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