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

2017-12-07 01:0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城市化:本质及路径选择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摘  要  发达市场国家的城
毕业

摘  要  发达市场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表明,人口的转移和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城市化的主要;经济结构的转变则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进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市场和政府的职能作用。而且,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城市“量”的扩张而且要强调城市“质”的提升,我国多年来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所造成的小城镇“有城无市”现象以及耕地资源的粗放使用、环境恶化等问题应引起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城市化  本质  小城镇  道路  市场机制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然而在我国却不仅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不高、现有城市质量较低等城市化与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而且人们在城市化本质的理解、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机制选择以及在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认识等问题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与差异。本文在对城市化内涵与本质的界定基础上,试图探析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1、城市化的内涵与本质 
        城市1词,由“城”和“市”所组成。而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城”指的是围绕人群聚落而修筑起来的环形墙壁,是指1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则是指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在“城”与“市”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概念“城市”1词中,“城”是城市的外形界定,“市”则是城市的核心内容,换言之,城市的1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能产生聚集经济的功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至于“城市化”1词,最早出现在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①,210世纪710年代末,“城市化”的概念被引入我国。1983年,我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主持了题为“若干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发展小城镇的技术经济政策” 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曾对“城市化”这1概念的内涵作了初步的界定②。指出城市化是1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1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然而,人口的聚集以及由此而形成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是不是城市化的全部内涵?换言之,1国城市化程度是否只是通过该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这1指标来衡量即可?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或重要前提;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则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城市化的实质与核心。 
        第1,城市化与人口集中。城市化首先必须表现为1个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和集中的过程,具体说就是表现为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者说表现为1国人口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集聚的过程。而这种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1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自发形成的、且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农村的强大“推力”和城市强大“拉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的“推力”来说,推动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力量主要有两个方面,1是农业劳动人口迅速增加和农业中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迫使农业人口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转移;2是农产品收入弹性较低的现实促使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 从城市的“拉力”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城市第3产业的发展等所带来的较高的收入水平、更加方便和舒适的城市生活等无不极大地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2,城市化与“经济活动的集聚”。尽管人口迁移是城 市化过程中的1个必然现象,但是它却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作为城市化,必然还是1个经济活动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过程。因为随着人口集中于城市,经济活动也显然应该集聚于城市之中。这种经济活动的集聚,主要表现为:1是要素的集聚,无论是人力资本,还是物质资本,都会不断地集聚于城市;2是生产的集聚,生产的集聚首先表现为第2产业的集聚,随后表现为第3产业的集聚;3是交换的集聚,这是因为城市不仅能为人们的交换提供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和交换所需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而且还能提供交换所需的便利的条件和灵通的信息条件;4是消费的集聚,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交换集聚,必然使消费活动集聚。集中消费与分散消费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集中消费不仅能促成消费潮流的产生,从而形成消费方式社会化的效应;而且具有降低消费成本的功效;此外,集中消费还能创造出分散消费所不能创造的新产业,例如啤酒及饮料产业、面包、食品加工业、快餐餐饮业、超市、平价购物商业以及、文化、娱乐、健身、保健等产业。 
        第3,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聚集效应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说,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1方面,农村土地的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上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另1方面,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由此刺激着农业生产的进1步发展。其次,城市化必然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聚集,1方面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的规模,扩大了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而这种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日用工业品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另1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满足了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而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因为众多的城市人口拥有不同的生产技能,为不同招收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提供了多种选择。第3,城市化促进了商业、、贸易等第3产业的兴起。城市作为聚集的中心,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市场容量、人力资源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围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这就使得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人口的聚集为第3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经济活动聚集所带来的规模生产活动产生了对供电、供水、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为第3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最后,城市化在带动农业与工业发展、促使产品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丰富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通过促进第3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娱乐、教育等设施的建设,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物质、精神两方面的丰富也就意味着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及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尽管1989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所颁布实施的《城市规划法》第4条明确规定,我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上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但多年来理论界在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却观点不1,归结起来主要有4种观点:1是“大城市为主论”;2是“中等城市为主论”;3是“小城镇为主论”;4是“大中小城市多元发展论”。尤其是在1998年中央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 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后,理论界仍没有放弃对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争论。 
        从实践发展来看,近210年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到1998年底,我国拥有城市671个,但建制镇却达到了18925个,城市和城镇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2.48倍和7.71倍。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的事实是,1方面,我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及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1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特大城市通过设置各类开发区,已使城市用地规模进1步扩大,有的甚至超过了老城区的用地规模,这显然表明,“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并未得到切实而有效的贯彻执行! 
        城市化的实质既然是通过追求集聚效益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那么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就应该以效益为标准,而不能单单以规模为标准,只要集中带来的效益大于它带来的弊病,城市的规模就应该扩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没有必要人为地设定规模标准。实践证明,同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相比,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完善、市场发育更成熟、技术力量更雄厚,在资金、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效率等方面,城市比起小城镇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事实上,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1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的超前增长。大城市超前优先增长的具体表现是,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及规模增长迅速。如有关资料显示,英、美、日、韩等国,百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是23%、39%、37%和52%,而我国却只有6%;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3大都市圈。大城市之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正在于大城市具有重大的规模经济优势。国际经验表明,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效益、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而且据有关专家,人口在1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都有正的规模经济效益,而100-400万人之间的城市规模净收益为最佳,只有当人口超过1000万人后,城市规模经济效益才呈现明显的负值状况。由此看来,我国现有城市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强行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只会有碍城市的健康发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此外,追求集聚效益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使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也就是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城市化道路选择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体数量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到诸如环境质量、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住房条件、服务设施、工作生活质量、教育程度、社会安全、福利水平等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城市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人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真正受益者。 
        ,我国理论界所普遍使用的城市化水平数据为30.4%,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及社会等综合指标,我国的真实城市化水平只有17%③。表1、表2和表3中的1些数据也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的质量状况: 
                            表1 
指标 数值(亿人) 比重(%) 
城市人口 3.7 100 
      非农业人口 1.9  51.4 
      用水人口 2.3 62 
      用气人口 1.5 40.5 
                                                            表2 
指标 数值(万平方公里) 比重(%) 
城市面积 84.5 100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 0.108 0.13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建成区面积 2.1 2.5 
住宅使用面积 0.262 0.31 
住宅居住面积 0.179 0.21 
                                表3 
指标 数值 比重(%) 
建成区面积 2.1万平方公里 100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53.1万公顷 25.3 
污水年排放量 351.4亿立方米 100 
污水年处理量 89.8亿立方米 2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表1表明,在我国3.7亿的城市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占到1半,并且仍有38%的人不能用上自来水,近60%的人不能用上天然气,而这两项设施恰恰正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最基础的条件。表2则显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仅为0.1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仅为25.3%,住宅使用面积只有0.31%,真正居住的面积仅为0.21%。从表3中我们可以进1步发现,我国城市的污水年处理量仅为排放量的26%。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城市、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城市人口,但是如果城市人口使用不上现代化的设施、得不到现代化的服务、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不能享受到城市化所应该带来的诸多好处,那么,这样的城市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样的城市化决不能成为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城市的量的扩张,而且更应该重视城市“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所走的“小城镇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试图通过农村地区的“就地城市化”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的城市化进程。然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在相当多的地方,“城”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城市发展的整体素质却不高,进城(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实践表明,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已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有城无市”现象普遍。小城镇是特指我国在城乡2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经济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地域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发生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劳动力的转化和聚集,从而使其地区性质发生转变而成为有别于农村但又不能真正摆脱农村的农村城市。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处于城乡的过渡带。在性质上它不同于传统的乡村,它是以非农产业为主,并且相对集中,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从这点来看小城镇具备城市的特征或者说它“有城”的外形;但是另1方面,由于小城镇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体,而乡镇企业本身布局的分散性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离散性,缺乏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人口集中度不高,如1999年我国小城镇数目达1.9万个,总人口约1.5亿,平均每个城镇拥有人口7895人;此外,在生产、交换、消费方面也相当分散,人们购买力不强,市场经济不发达,从这个角度而言,小城镇明显带有“无市”的特点。 这种“有城无市”的现象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所存在的共同问题。由于“市”是城市的核心,这样有“城”无“市”便只能意味着空城和死城。在城市化高潮来临之际,我们应避免再来1次“圈地运动”,重“土”重“城”不重“市”,城市化所要发展的城市是“有城有市”而非“有城无市”。 
        2、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用地的较高程度的集约化。有数据表明,容

[1]  

    上一篇:区域智力资本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