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走向协调发展的中国

2017-12-10 03:2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走向协调发展的中国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提要: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
毕业

提要: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开始注意人与的和谐发展。"105"计划进1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本文较系统全面的了新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了走向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现阶段的任务。

关键词:协调   可持续   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新1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1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1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95"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1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106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3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1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1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1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去年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总结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
第4,是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5,是经济全球化和当今世界潮流的要求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003年对于中国新发展观的确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年,新1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地倡导和呼吁,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今后要特别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如果将这1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全球发展的3大问题
为什么1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在国际上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响呢?这要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我概括了1句话:“可持续发展战备是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到10字路口的1个产物”。人类确实已经走到10字路口,要么按照传统的发展方式继续走下去,将导致发展和环境继续强烈的不协调,进而威胁到整个地球的生存;要么转变观念,转变我们的发展战略,使得人类的地球村在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走向可持续。全球走到10字路口的3大问题是:
社会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在面临比较严峻的考验,可概括为3方面。
1、人口问题
人口的剧增可能超越我们地球的超载能力,我想用1些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人类社会繁衍400多万年了,到1800年,就是19世纪初,全球的人口发展到10亿;第2个10亿是1930年,相隔130年,人口翻了1番,人口达到20亿;第3个10亿是1961年,只用了30年;第4个10亿是1976年,只用了16年;1987年,全球人口达到50亿,这次仅用了11年。照此繁衍速率,联合国的人口学家预测,再过700年,地球上每1个平方米的可居环境中可能要容纳几10或上百人,这是不可想象的。
宏观的统计数字,比较明显地说明了地球对人口的承载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人类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必将自食其果。以上仅仅是人口问题,还有人口结构和素质向度都面临考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两极分化
当今世界的1个现象是:经济越发展,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两极分化的趋势就越严重。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成立以来的第1个和环境有关的国际大会“人类环境会议”。那个时候的统计,全球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是7亿左右;到1992年环发大会,时隔20年,贫困人口发展到9亿,1997年全球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大约是13亿~14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大家可能都有体会,社会不稳定、动荡,从根本上来说是财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深思这个问题——如何使全球的社会发展更公平1些,使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持续下去。
3、消费模式不尽合理
这可能是我们想得较少的问题,实际上它和我们的经济生产模式1样重要。经济生产模式、经济增长方式是创造物质财富,消费方式、消费模式是消费物质财富。所以有人讲,1个合理的消费模式和效益问题就等于无成本增长,否则的话,我们辛辛苦苦创造的物质财富,GNP的增长,很快会付之东流。
经济问题
全球的经济发展,从可持续方面来看,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谈到经济,首先人数要为自己自豪,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智慧、创造以及科学进步,在地球上创造了奇迹,我们已经建起了冲天的经济大厦,现在全球每年的经济总量,用GNP来衡量的话,大约是30万亿美元左右。这是个天文数字!而且还在增长。
但经济大厦的建立,是建立在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资源型的。我们的地球资源能够继续承受由这样1个经济增长方式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吗?
高资源消耗、高能源消耗的经济大厦,必然带来两个结果。第1,资源消耗多,我们的地球不能无限提供;第2,资源消耗最终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着我们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安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据专家统计,从资源的开发起,到最终形成有效产品及其产品的终结,劳动生产率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多只有30%,其他70%左右都被遗弃到环境中,成为污染环境、生态破坏的最终祸手。经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从长远来看,必然制约经济发展,同时产生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
资源和环境问题
全球已有50%湿地被毁,50%河流遭污染,人均淡水供应量比25年前减少30%,荒漠化影响100多个国家近10亿人口,森林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每年6000万人口死于腹泻等胃肠疾病。也就是长期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所致。更为严峻的是出现了1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全球环境问题
所谓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就是对全球都有影响的问题。目前我们人类的消费模式、增长模式不尽合理,对环境造成了冲击,以至于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世纪的最后10年,环境保护进入实施和行动阶段,从而拉开了21世纪环保时代的序幕。人类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革命之后,开始重新反思和审视人类与自然、与地球的关系。1场可能在数10年内完成的环境革命将会给人类的观念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又1次大的变革。
今天,环境警告和危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臭氧层破坏问题
南极臭氧空洞急剧增大,面积已达两个欧洲大小。北半球也出现臭氧总量下降趋势。1992年,人类第1次通过卫星真实地观测到大气臭氧层中出现了1个大的空洞,从而证实了臭氧层被破坏的事实。科学家们通过反复的观测和精确的认为,该空洞面积正以0.046%的比例逐年递增,由此导致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的有害辐射每年增加约0.07%,严重地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前不久科学家发现南极洲的小企鹅成群成千死亡,究其原因,就是臭氧层消失,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因为紫外线辐射增强了,南极水面上的藻类被杀死,水里有1种生物叫鳞虾,它是以藻类为食物,没有藻类,鳞虾也死亡了,而这个鳞虾恰恰是小企鹅的食物,所以小企鹅是饿死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温室效应问题
这个问题对我们人类的威胁比臭氧层遭破坏更严重,罪魁祸首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向大气层排放温室体——2氧化碳、氮氧化物、1氧化碳、芳烃,从而使得我们地球温度上升。
气候变暖造成陆缘冰大量龟裂,4处漂浮的巨大冰山对人类形成潜在威胁。海平面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10~15cm。随着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加快,临海城市和工业区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3、生物多样性问题
这个问题好像离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远,大家想得不多。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形势可以说10分严峻。生物多样性在逐渐消失。
统计结果显示,每年平均有5万个物种处在消失和濒临消失的状态,濒临消失不是说明年或者后年消失,从地质年代来讲,是世纪性消失。5万个物种被365天1除,平均每天有100多个物种处在消失和濒临消失的状态。过去30年,全球多样性生物已损失30%,我们人类也是物种之1,物种之间是由食物链连接起来的,物种消失到1定程度,食物链断裂到1定程度,我们人类也将不存在了。
4、酸雨问题
2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现在我们中国是全球第1,排放量最大,几年之前还排在第2或第3,现在第1了。2氧化碳和氟里昂——就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现在中国排放量占全球第2。现在全球有3个大的酸雨区,北美——就是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地方是1个,欧洲是1个,第3是亚洲。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1995年全球10大污染城市中,中国占了5个——北京、上海、沈阳、重庆、西安;到1998年的排序中,全球10大大气污染城市,中国占了9个。
地球、环境的全面危机催生了1场全球环境保护革命。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1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号召全世界共同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尔后,不少国在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环境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3废”治理这种尾部控制战略的局限性,致使全球性资源、环境危机并未得到好转。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1次国际会议。183个国家(包括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可持续发展是会议的中心议题,表明全球对这1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共同关注。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不仅对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共识,而且形成了可付诸于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实际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说我们人类还不觉悟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也在1994年公开发表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编制中国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1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并开始在“95”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得到贯彻实施。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现在虽然全球经济大幅增高,生活也不断提高,可是有人形容我们是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我们人为的活动已经造成了这么1个矛盾,它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想举个例子给大家说明。
地球存在宇宙中已经是46亿年了,如果我们把地球的46亿年比作100年的话,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已存在400万年相当于1个月,和地球的年龄相比,人类是初生婴儿;人类在地球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原始状态,没有对生存环境造成大的威胁和挑战。真正对环境造成冲击,是产业革命以后,就是1800年以后。从1800年到现在相对地球的100年而言也就3分钟,人类确实很有本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已经把环境弄成这个样子了。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一篇:城市化及我国城市化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