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胡演奏的“两个世界”(3)
2013-05-09 18:15
导读:大学 教授纳尔逊古德曼所认为的那样:世界是被构造而不是被发现的,世界的构造是通过使用符号构造适合的世界样式而实现的,哲学、艺术、科学都是
大学教授纳尔逊·古德曼所认为的那样:“世界是被构造而不是被发现的,世界的构造是通过使用符号构造适合的世界样式而实现的,哲学、艺术、科学都是我们构造世界的方式,它们的目的都是推进我们的理解,没有一个世界样式将被视为唯一的真理,真理是相对的适合和可接受性。”(6)每个人在记录乐谱的时候总是喜欢把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东西进行放大而忽视其他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细节,由此而“构造”出自己“文本”(乐谱)。笔者认为,了解这种情形对于二胡演奏者来说尤为重要。二胡演奏者除了要面对所谓的较为权威的版本之外,不应忽视对其他版本的研究。因为每一个版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音乐记录者的兴奋点,都部分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音响。
此外,还应对两种性质的“本文”加以区别,在实际演奏的时候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情况:“本文”是声音文本,主要以民间音乐为主,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我们在对待这类“本文”时,揣摩的重点是民间艺人所处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也就是他们当时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原作进行大胆超越,甚至可以即兴发挥。因为,民间艺人在演奏同一音乐的时候经常会这样,那是他们的“习俗”,笔者认为我们这样做是遵循他们的习俗,无可厚非。第二种情况:“本文”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即乐谱。自刘天华开创二胡乐派以来,二胡曲创作开始走向专业化。乐谱成了作曲家的思维工具,作曲家的乐思必须通过乐谱表现出来。对二胡演奏者而言,忠实于乐谱是极为重要的,演奏者在乐谱面前可以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因为这是作者的“本文”,作曲家并不希望演奏者随意改动乐谱,这似乎是一种“潜规则”。因此,面对乐谱时,我们所做的核心工作是研读乐谱,努力体会乐谱中作者的乐思,捕捉作者的情感信息,尽量做到忠实于乐谱,谨慎而适度地进行发挥。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二胡演奏实践中,演奏者面临着“两个世界”的抉择,演奏者需要根据这“两个世界”的特征和差别采取不同的策略,才有可能使音乐的表现做得更入微、更到位,也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演奏既忠于原作,又超越原作。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1)参见杜亚雄《音乐的“文本”与“本文”》,《中国音乐》1997(3)。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2009年2月第一版第28页。
(3)参见赵彩云《渔舟唱晚作者考辨》,《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3)。
(4)参见张艳《三种“渔舟唱晚”版本之比较研究》,《孝感学院学报》,2004(5)。
(5)同上
(6)纳尔逊·古德曼《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姬志闯译,伯泉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