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2)
2013-05-12 02:16
导读: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而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照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6]。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 音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而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照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6]。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成分。
音乐美学原理告诉我们,“音乐创作是一种把内心体验转化为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是音乐创作最基本的心理方式”[7]。可以说离开创造性想象,音乐创作活动将无法进行。这是因为音乐想象“是由其他表象转化为听觉表象的过程”,“听觉表像的产生是由于作曲家的
想象力把其他表象上升到纯粹精神的高度而创作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创造想象” [8]。
同时,创造性想象也是贯穿在音乐表演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意境的领会以及音乐形象的再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而演奏者依据乐谱对音乐形象和音响效果的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实践证明,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听众从它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明确。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音乐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对想象在音乐中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明人徐上瀛在其所著的《溪山琴况》中提出‘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他要求演奏者应‘远以神行’,即运用想象去追寻乐曲的意境”[9]。
当然,想像也存在于音乐欣赏活动中,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其长诗《琵琶行》里音乐欣赏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是一个例证。在这里,大诗人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莺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即使音乐暂时休止,但想象却未停止,而是觉得另有一种忧愁暗恨之情,胜过有声之时”[10]。在欣赏活动中,因为音乐艺术形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人们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音乐的想象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由此可见,创造性想象广泛存在于音乐艺术活动中,而音乐教育所涉及的活动既包括音乐创作、也包括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形式。因此,在音乐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四、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元认知水平
元认知是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对有关自身认知过程的
知识意识,或个体检验、调整和评价自身思维的能力,其实质是人在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的自我调控”[11]。元认知水平越高,意味着懂得更多的有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意味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善于自觉的调控自己的活动,更善于获取反馈信息和评价自我,并能及时的修改、调整策略和行为。
在音乐的活动中,由于声音具有流动性和瞬时性,因而无论是演唱、演奏或欣赏,都必须充分调动元认知能力,参与对音高、节奏、速度、力度、情感、风格的把握、监控和调节。哪怕是唱出一个
简单的旋律,也需要具备调控的能力。尤其是在合唱、合奏等集体活动中,更需要较高的元认知能力。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但要控制自己的演唱、演奏,还必须同时倾听别人的演奏、演唱,以便使自己能更好的与其他人合作。可见,元认知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得到有效的训练。
结语
在音乐的艺术活动中,创造性是必不可少的的心理因素。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提高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注释: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7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教程》,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04页。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教程》,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教程》,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5]王次:《音乐美学新论》,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6]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83。
[7]王次:《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21页。
[8]王次:《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37页。
[9]张 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10]王永杰:《艺术教育刍议》中国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论文汇编(会议
资料),1998年。
[1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教程》,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