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低年级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2)
2013-09-23 01:10
导读: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作精神。如在学唱歌曲《小红帽》中,学生虽然早已
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所以,在教学上应重视音乐创作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作精神。如在学唱歌曲《小红帽》中,学生虽然早已熟悉这首歌,但目的是通过歌曲的内容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想像、去创作,把他们对歌曲中感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于是,我请同学们上台先来讲一讲歌曲描绘的故事,他们都讲得绘声绘色,有的甚至还模仿不同角色的语言、声音来表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的特点。同时,他们议论起歌曲中几个角色的好坏,有的说大灰狼太狡猾了,有的说小红帽太天真了上了大灰狼的当,有的还说猎人终于把大灰狼打死了。孩子们讲得起劲,演得更起劲。他们的创作开始了,有的扮演狼外婆,有的扮演小红帽,有的扮演猎人,还有的为这首歌伴唱。他们各显身手,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他们多想表现自我的创作才能!
五 在活动中表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音乐学习主要表现在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中自然、轻松地展开。它是一种开放式的自我建构性的活动。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的知识不可能从阅读或听别人谈话中直接派生出来,只能从他们作用于环境的动作中去构造,只能从客体的经验中去获得。”尤其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孩子们用他们的肢体来表现小天鹅跳舞时轻盈可爱的样子,在他们的心里跳出愉悦的火花,不断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欲望。他们还用乐器的不同音色及声音的强弱、高低来敲击、来创作,表现音乐的风格。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表现,创作的兆头。
六 师生互动为课堂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改变过去老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单一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提倡多项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促进认知情感的交流和互相激活,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在做《咬尾巴》的创编游戏中,老师吹奏前一句,学生接着老师创作的最后一个音继续进行创作,如(师)1 2 | 3 — || (生)3 2 | 1 — ||;(师)3 4 | 5 — ||(生)5 4 | 3 — ||等。结果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互相之间还主动进行“咬尾巴”的接龙创作游戏,从而既加强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学生能熟练地进行接奏,这无疑表现了他们创作的本能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欣赏《四小天鹅》时,教师用手势或肢体动作去提醒学生对音乐速度、力度的表现,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来积极地表现乐曲,达到创作的目的。可见,师生的互动可触发他们的音乐灵感,为他们的音乐细胞注入活力,音乐创作的才能便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表现出来。
总之,在音乐创作课的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一个问题的多种处理(对音乐的理解、感受、鉴别、欣赏和创作)中,在音乐创作的流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要运用音乐材料,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音乐创作活动。其实,音乐创作说到底就是一个音乐思维过程,它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语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