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接受美学看通俗情爱歌曲的流行(2)

2013-09-24 01:12
导读:基于上述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分析,歌曲创作者在实际歌曲创作中应该怎么做呢?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决定了歌曲接受者对歌曲形式、意蕴与演唱者的判断标

        基于上述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分析,歌曲创作者在实际歌曲创作中应该怎么做呢?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决定了歌曲接受者对歌曲形式、意蕴与演唱者的判断标准,以及接受者心理状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因此,歌曲创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到歌曲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到能否为受众群所理解与接受。
        首先,要重视特定的时空,使歌曲创作主体和歌曲接受客体之间具有共同的环境。即创作者要深入了解受众群体的需要,发掘社会中的本质思想和社会思潮。人们常说:“说话要看场合。”这个场合就是指讲话时特定的时空。“文章为时而作”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显然,歌曲的创作也要看场合。例如《爱的奉献》中: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这是一首宣扬社会道德的歌曲,歌词主题凸现了社会中的思想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对物质追求渐渐狂热的气氛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对爱的内心呼唤。本首歌曲自从1989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随后便传唱大江南北。在歌曲的创作过程中有必要从社会的本质来看待社会,其作品要为观众所能接受,并且能评价其歌曲的好坏,易于受众群的感知和了解,那么这首歌曲就会被受众所接受了。
        其次,要重视众多歌曲接受者间层次,进而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群对接受的要求。作词家所创作的作品总希望自己作品在受众群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被广大受众群所接受、所喜爱。然而,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性极小。作家陆文夫在《为读者着想》一文中曾说过:“一个作品,那怕是伟大的产品,总是在某一个或某一些读者群中受到欢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国家等等,他们所喜爱的、所接受的歌曲形式风格内容是不同的。如屠洪纲《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这首歌曲显然是一首比较适合男性的歌曲,不管从歌词内容还是歌词修辞或演唱者的选择上,创作者所设定本首歌曲的潜在对象是一名“男性”。当然,女性也是适合接受此首歌曲,但是相对来说男性的喜欢程度比女性要高许多。歌曲创作者要考虑到自己的成果,会不会受到大众的喜欢,适合哪个群体。因此,需要重视受众群体的喜感知心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再次,要重视受众的个性,做到“因人制宜”“对症下药”。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即在同一层次的受众群中,相同的年龄、相同的民族、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国家,他们的个性、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喜爱的歌曲也是不同的,如果不注意受众的个性,其效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每个个体他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各有各的审美价值需求与精神依靠。要满足各个受众的需求,创作者就必须满足各各不同角色的求知欲。如林俊杰的《曹操》: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那荆州??这首歌就是一首有关历史人物的歌曲。而且很有针对性,其主题十分明确,就是关于历史人物曹操的事迹。因此,对于那些喜欢历史的受众群来说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求知对象。所以,在现实创作过程中,作者有必要创造一些聆听者喜欢的歌曲。
        总之,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艺术理论,把“接受者”这一长期被人忽视的角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不仅给众多歌曲欣赏者提供了借鉴,而且也给广大歌曲创造者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当然,在实际的接受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歌曲的广告程度是歌曲接受的另一个方面,对消费行为及广告效应的研究学习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它是发掘怎样的心理是符合社会大众的受众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创作优秀流行歌曲,提高歌曲知名度的主要保障。这个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注 释
① 本文所引歌词均出自百度音乐网(http://mp3.baidu.com/)
② 关于“本文”与“文本”的关系。其实他们都是text 的不同中译词,其含义没有区别。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周耀群.从“音乐欣赏”到“音乐与听众关系”的音乐社会学类理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3)
[2]杨扬.接受美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J].文化月刊,2009(04)
[3]姚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2
[5]陆文夫.小说门外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
[6]波瓦络.诗的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5

上一篇:论析音乐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堂讨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