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教育新潮与我国早期师范学校音乐教(3)
2013-09-27 01:04
导读:而造成今日旧乐日益消灭,而新作亦复绝响。要想重建当代音乐,则必以学理为基础,改弦更张。其革新之路,当以西乐哉!西乐哉! 由此观之,在诸多人眼
而造成今日“旧乐日益消灭,而新作亦复绝响”。要想重建当代音乐,则“必以学理为基础”,改弦更张。其革新之路,当以“西乐哉!西乐哉!”
由此观之,在诸多人眼中,传统音乐遇到了所谓“流于卑靡”和“无学理”的双重困境。这既成为了近代音乐教育接受西方音乐理论的理由,也成为催生学堂乐歌的原因。至于乐歌性质,已有研究所揭示的西方基础十分清楚,主要以日本学校歌曲或欧美曲调易以新词而成,其乐理基础亦显而易见。我国最早出版的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所附《乐理摘要7即是说明。仅据《中国音乐书谱志77著录,自1904年至1909年6年间所出版的西方音乐理论文献,即有叶肇昌《方言西乐问答7(1903年)、[英]爱爱拜尔《乐典教科书7(E日]铃木米次郎校订,1904)、[日]铃木米次郎讲授《音乐学》(陈邦镇译,1905)、[日]铃木米次郎《乐典大意7(辛汉译,1906)、伍达《(最新)最新乐典问答7(1907)、沈彭年《乐理概论77(1908)、李燮羲《乐典7(1909)7种@,尔后有高寿田《和
声学》(1914)、徐传霖、孙搂《乐典教科书》(1917)、徐保仁《乐典77(1919)、王黄石《普通乐典7(1919再版)等。此外,还见
期刊、杂志刊载理论的情况,如《醒狮771904年第1、3期连载曾志惠《和声略意7。这些理论性知识,许多同时被用作专门的师范教材,如陈邦镇译《音乐学7(1905),及伍达、沈彭年、李燮羲和徐传霖、孙披等人所编教材。
关于音乐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曾志惠在《乐典教科书》序中讲得很清楚:“音乐之入门日乐理,或日乐典,非此不足言音乐。”“音乐者不知其理或典,不可以作曲,不可以用器。‘故欲言音乐,当先读音乐理论或乐典。”同时指出,乐理与中国音乐之兴亡息息相关:“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实行而不知其理论,亡吾中国者其在此乎。‘知音乐之为物,乃可言改革音乐,为中国造一新音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音乐理论如此重要,隆重推介当其必然。1903年曾志忘在谈及《乐典大意7之意义时说:“欲发达吾国学校唱歌一科目,……所刻不待缓者,幼稚园(闻北京、上海、湖北均有是举)及小学唱歌也。既不能缓,又不能速,是非假用欧洲通用西谱,和以本国歌词权以应用,势不能也。既用西谱矣,而不知乐典(MusicalGrammar),不知教授法则,教授者无从下手。”
高寿田在《和声学》编辑大意中亦指出,“征异国之乐理”,是“应时势之需求”。高氏《和声学》一面世,教育部即予以充分肯定,审定评语为:“是书体例明晰,文笔简达,准作为师范学校、中学校教科书。”通过部审后,该教材发行十分广泛,自1914年至1922年前后便已发行5版。可见,学习和推介西方音乐理论已成大势。
近代,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各类教材,《中国音乐书谱志7即有诸多著录。仅1904至1910年7年间所出乐歌教材,就有沈心工、曾志态、黄子绳、金匮华、李叔同、寿龄倪、辛汉沈庆鸿等人所编25种之多;声乐教材,有索树白编《乐歌基本练习77(1918);器乐教材,有钢琴《进行曲集77(1918,未著编者,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内所见最早的钢琴曲专集),载《马赛曲7、《土耳其进行曲7、《丧礼进行曲》等乐曲凡36首;有铃木米次郎编、辛汉译《风琴教科书7(1911),索树白编《风琴教科书7(1919)等。索氏《风琴教科书》是较早出现的师范学校教材,编者例言说“本书遵照教育部令中学校师范学校音乐科课程器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