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分析(2)
2013-10-02 01:14
导读:在此我首先想引用普罗科菲耶夫前辈拉赫玛尼诺夫的看法。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是作曲家主要的、迫切的目标。普罗科菲耶夫的看法
在此我首先想引用普罗科菲耶夫前辈拉赫玛尼诺夫的看法。拉赫玛尼诺夫认为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是“作曲家主要的、迫切的目标”。普罗科菲耶夫的看法同他如出一辙,他在致前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赫连尼科夫的信中说:“我从不怀疑旋律的重要性,我爱旋律,认为它是音乐的最大要素,我多年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提高旋律的质量。找到一条能让外行一听就懂,同时又是新创作的旋律是作曲家最艰巨的任务,危险太多,可能流于琐碎或庸俗,可能是老调重弹,在这一点上,创作复杂的旋律的反倒容易得多。”
他的9首奏鸣曲中的旋律,整体上基本具有传统大小调的特点,从奏鸣曲的调性逻辑上能够看出普罗科菲耶夫与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俄国作曲家所实践的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了它。他的旋律既不甜腻又不俗气,喜欢通过重复来制造激情,而且作为主要主题陪衬的丰富的从属乐思同样如波浪呼应起伏。旋律运动方向常常是大跳的、长线条的,他喜欢在远离主音的音级上作点文章。然而,他的作品还是被人指责缺乏旋律性,这让他很是苦恼,但他却不想改变。“我不想戴什么面具,我永远希望我是我自己”,“探索自己独创的音乐语言,永远是我一生中的根本的优点。”
再看看他的奏鸣曲中和声语言的特点,他的和声总原则体现在“牢牢掌握古典和声的最根本思想和保持其具体曲式手段以及运用现代新和声技术的能力。”他以“新的手段丰富和声,而不是以新的手法排除旧的和声,是并用而不是取代。”他的和弦结构原则是在三和弦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达到他自己所要求的动力性与丰富性。在奏鸣曲中,他通常使用如下四种和弦类型:(1)普通的三度结构和弦;(2)复杂化三度结构和弦;(3)非三度结构和弦;(4)复杂化的非三度和弦。从他的9首奏鸣曲中看出他对和声的两种态度:其一,不协和和弦不一定要求解决到协和,它具有独立性。其二,和声的紧张性与和声的结构意义是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如在第六首奏鸣曲(op82)一乐章的结尾部分,他把三个A从大字二组、大字组、小字组按八度叠置,中间放一个大字组的bB,我们知道A音的八度重复造成的音响效果是绝对协和、纯净的,而添加的小二度bB音却又是极不协和的。与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中的和声语言相较,斯克里亚宾重视对和声色彩的追求。有时甚至成了他创作的主要目的,尤其是1912—1913年斯克里亚宾创作的最后5首作品,取消了调号,和声语言迷朦飘忽,它越过了勋伯格所谓“飘浮的调性”。甚至走到了无调性。普罗科菲耶夫的和声尽管相当大胆。但能看出来,它还是扎根在传统的土壤里,还是被约束在作品塑造的形象中,换句话说。它没有成为目的,仅是手段而已。在这一点上。他与他的前辈穆索尔斯基的态度是一致的。然而穆索尔斯基的和声语言“大胆、新颖”却有些“粗糙”。
普罗科菲耶夫则显得训练有素。再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20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现代作曲的和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十余年的国外生活。无疑也给普罗科菲耶夫带来了一些影响。至少在如下两点上,普罗科菲耶夫是坚定的:即“不协和弦的解放”与“和声材料的个性化”。但他却不是一个砸碎锁链的先锋战士,他的奏鸣曲创作还不能说充分和集中体现了一切现代和声的特点。
普罗科菲耶夫的9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他一生创作的一些共性特征,如古典与创新的品质:古典的线索源于幼年时代。耳濡目染其母亲在钢琴土演奏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培养了他良好的古典音乐趣味,这种趣味也渗透到他的创作中。他创作中的古典特征与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古典主义的冷静、理智、平淡并不是普科罗菲耶夫想要与之靠拢的东西,新古典主义为了寻求某种“秩序”原则,转而向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时期的体裁求援。他与斯特拉文斯创作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人互相对彼此的作品持批判的立场。普罗科菲耶夫称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是“巴赫加上虚伪精神”。乌克兰克雷然诺夫斯基认为斯氏钢琴奏鸣曲中的古典性主要体现在调性、主调和声、节拍律动与乐句结构等几个方面。关于创新性,普氏曾说“它始于我和塔涅耶夫见面,他说我的和声平谈,从而刺激了我。”“这条线一开始是寻找和谐的音乐语言,然后演变成寻找语言用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他的钢琴语言广泛继承了l9世纪钢琴音乐传统与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再加上野性有力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他新颖的个性化风格。与俄罗斯钢琴学派相较。他的表述方式与传统俄罗斯钢琴学派多有冲突,诸如大量的nonleagato的触键、大跳音程、独特尖锐的节奏、相距甚远的两个声部平行等等。和声语言上的冒险拓展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势力范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托卡塔性是其钢琴奏鸣曲音乐语言乐此不疲的一种呈现方式,托卡塔加尖锐的敲击效果在9首奏鸣曲中极为常见。
又如谐谑性,他的奏鸣曲中带有许多诙谐因素——从善意的滑稽可笑到大胆的嘲弄讽刺。即使许多浪漫化的抒情音调,包括装饰音、叹息的小二度或者是一再强调的抒情模进,在他手中也能变成尖刻讽刺的手段,如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他还喜欢在创作中把连续的大跳运用到乐句中,以造成诙谐活跃的气氛。他弘扬了斯卡拉蒂、海顿古老时代的诙谐技术。
当然,他的奏鸣曲中还体现他的聪灵、自信以及磅礴的气势。他的创作一反晚期浪漫派音乐的滞重华丽,又不同于印象主义及其他现代派音乐。他的奏鸣曲现回头倘要指出其不足的话,恐怕会是如下两点:其一,早期创作的奏鸣曲有把效果置于诸音乐实质之上。其二,晚期创作的奏鸣曲有故意制造听众的心中震撼之感,而显露出斧凿的痕迹。其奏鸣曲中所体现的革命性的意义都不及许多人所想,然而他的语言力透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