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透视(3)
2013-10-09 01:07
导读:以独特的音乐方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行使在香港的主权。音色卓绝、气势恢宏的编钟,已成为华夏民族音乐领域的象征。 3.以宁静
以独特的音乐方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行使在香港的主权。音色卓绝、气势恢宏的编钟,已成为华夏民族音乐领域的象征。
3.以宁静致远的空灵美作为心灵追求的最高境界
先秦思想家认为,音乐的产生是“人心感于物而动”,现代行为心理学派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反射”。如果把音乐视为一种心理现象,那么音乐作品就是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射”,即“感于物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艺术学的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由一种主观——客观情境中,对内在价值标准的认识所构成的。在这种情境中,审美经验所感觉到的特性是由该对象所决定。审美对象是任何能看到或设想出来的东西,不论它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因此,一个审美对象可能是一种感觉形式,一种概念形式,或是二者的结合。
中国古代的音乐家,在长期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重压下,常常怀才不遇,愤世疾俗,他们或寻情山水,或问道自然,堪羡仙风道骨,以示不同凡俗。所以他们创作的古琴曲,格调高雅,特别讲究意境,即把具体的可感的事物,抽象隐喻的理念,通过音乐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品评家也每每依照意境韵味的浓淡来评价作品的高下。意境则以深邃、幽远,具有可感的空灵美的品格为最高境界。空灵者,《辞源》解释为:“超逸灵活,不着迹象。”《太平广记》中“平曾”条,记载平曾所献《白马》诗:“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鞍。”这里,马之白与雪之白,马之洁与月之洁,浑然一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遐想的余地,后人谓之“空灵美”。古代音乐家所追寻的意境,正是这种超逸、洒脱的境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以花喻人,借梅花傲雪霜的品格和百花烂漫丛中笑的大度胸怀为题材的作品,在古代音乐创作中不乏其例,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琴曲《梅花三弄》。作品主题明晰,曲调清新,节奏明快,旋律活泼,一展梅花傲然屹立的形象。在高音区里,曲调高亢、流畅,节奏铿锵有力,显示出梅花伟岸、挺拔的身姿。在下面低八度的旋律中,显现着梅花沉郁、苍劲的气质。勾画出风雪滚滚,乱云飞渡,梅花时隐时现,明灭可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超逸、洒脱的空灵美的意境来,给人无限的神思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