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学怎么写,小编为你提供一篇关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的范文,作为您的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代关于陶渊明最早的学术研究,当首推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认为: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眼泪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篇是陶在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以物观物”的前提下“于静中得之”,给人以“优美”的“无我之境”。
《孟子·尽心下》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面对天下苍生,陶却辞去彭泽令,归隐南山。这一点与杜甫迥异,假若杜诗代表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进取,那么陶则是一种回归、隐退。很显然,杜诗从政治、历史、社会批评等角度价值菲薄,对陶诗的研究必须从人的生命本源、文明与自然的冲突这一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问题进行哲学的辨识和认知,才会比较准确地给陶及其诗的价值和意义以合理、准确的解释。
一、自然观
自然,司空图《诗品》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蘋。薄言情晤,悠悠天钧。”【2】“自然”一品,属于优美,给人以真淳、质朴、天然之美。
陶诗之田园诗受自然感召,模仿自然,以期作品的生活情趣与山水田园交相映衬、天然合一。宋严羽《沧浪诗话》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品评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其十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杂诗》其二)“待”、“交”、“没”和“掷”都是常见的动词,真可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用之贴切恰如而不可更易。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Ec.cn)
陶渊明的自然观可以说是贯穿其生命始终的,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丘山”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品性,然其生活曲折,迫于无奈,“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终于“丧已于物,失性于俗”。陶“迷途”十年,直至彭泽乃幡然醒悟,决心归园,而其于心所悟《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序中曾表明心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3】此正如庄子所言“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生哲理。回归本源、求真求淳,在陶诗的内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其五和其七、《神释》等诗篇可明证。而这也体现了“欲返不尽,相期俱来”的“精神”(司空图《诗品》)。
司空图的《诗品》“精神”一品末二言提出“妙得自然,伊谁与裁?”的诗作创作理论。如何“妙得自然”,与造化同工?陶诗乃是其最好的注脚。朱熹在《朱子文集》说:“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又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诗话·评陶诗》)是故陶诗才真正地基于自然、法于自然、发于自然,高不可及,具有精神,而万古常新。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陶渊明对自然的独特体悟,是基于其对宇宙、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和躬耕生活实践的深切体验。从陶独到的“自然观”出发,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陶渊明隐退山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谓是古人廉退之风来调整社会秩序的表现,以此观点,我们不难得出陶的隐退不单单仅是其个体人生的天性价值所在,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用其一生行为意旨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高洁廉退的典范,这不但是封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