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周易.系辞.上?第九章》详细记录了所(2)

2013-04-26 18:02
导读:在原文中,“五岁再闰”的后面本应是“八挂而小成”五个字,但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这五个字脱落到了后文的“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与

在原文中,“五岁再闰”的后面本应是“八挂而小成”五个字,但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这五个字脱落到了后文的“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与“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的中间,而且“挂”字也变成了古时通用的“卦”字,成为错简。“八挂”即“挂八”,“八挂而小成”五个字的后面应是省略了“以象六”三个字。如果第五步“归奇于扐”了四十八颗蓍草,此时已没有蓍草可供再“挂”,所以此时“八挂”只能译为“取出无的八颗蓍草悬置一旁不用,使蓍策数由四十八减去无的八,产生第三次变化”。有为正,无为负,所以此时蓍策数产生第三次变化,由四十八变成五十六{48-(-8)=56}。如果我们把后文的“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看作是一个其差为八的六个数的等差数列之和(216=56+48+40+32+24+16),那么“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便分成了五十六、四十八、四十、三十二、二十四、十六这六个部分,这六个数字显然表示的是乾卦()六个阳爻的各爻的策数,所以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五十六为阳爻的策数。所以,如果“大衍之数五十”经过以上六个步骤变为五十六策,我们就可以据此画一阳爻。如果第五步只“归奇于扐”了四十四颗蓍草,则把已被“揲之以四”这一步“挂四”了一次的其余四颗蓍草再一次“挂四”,即将这四颗蓍草取出一颗悬置一旁不用,这一次“挂四”才能使蓍策数产生第三次变化,由四十八变成四十四策(48-4=44),这四颗蓍草两次共被“挂八”,即“八挂;”。如果我们把后文的“坤之策百四十有四”看做是一个其差为八的六个数的等差数列之和(144=44+36+28+20+12+4),那么,“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便分成了四十四、三十六、二十八、二十、十二、四这六个部分,这六个数字显然表示的是坤卦()六个阴爻的各爻的策数,所以,四十四为阴爻的策数。所以,如果“大衍之数五十”经过以上六个步骤变为四十四策,我们就可以据此画一阴爻。以上为第六步,以便象征六。;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编辑整理)
;之所以称为“小成”,一卦六爻,每一次的过揲过程都需要画出本卦与之卦全部十二爻的阴阳,而一次“大衍”的过程才刚刚画出一爻的阴阳,只有再重复一次“大衍”的过程并继续完成其余五部分蓍策(四十二、三十四、二十六、十八、十)的过揲过程(依次为二衍、三衍、四衍、五衍、小衍),才能画出全部十二爻的阴阳来,而大功告成。;
由于第四步象“四时”,第五步象“五岁再闰”,而且后文有“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的说法,所象都是时间意义上的概念,所以,其余步骤(第一、二、三、六步)所象似乎也应是时间意义上的概念,而不应该是过去所理解的太极、两仪、三才等。;
在筮法中,通过上述大衍过程画出本卦这一爻的阴阳后,还需要把这五十颗蓍草重新用“扐”的手法归拢到一起,再把“大衍”的过程重复一遍,从而画出之卦这一爻的阴阳,所以要“再(归奇于)扐而后挂”。;
;在原文中,“故再扐而后挂”的后面应是省略了二衍至小衍过揲过程的所有文字,每一衍的过揲步骤都与前述大衍过程相同,所以,可以通过二衍至小衍的过揲过程揲出本卦或之卦的其它五爻的阳爻分别为四十八策、四十策、三十二策、二十四策、十六策,阴爻分别为三十六策、二十八策、二十策、十二策、四策,从而画出本卦与之卦其余全部十爻的阴阳而大成。;
所;以;,如;果;所;画;易卦的六爻都;是;阳;爻(乾),则这一卦共计二百一十六策 ;(56+48+40+32+24+16=216),如果所画易卦的六爻都是阴爻(坤),则这一卦共计一百四十四策(44+36+28+20+12+4=144),乾坤二卦共计三百六十策(216+144=360),相当于一年的三百六十日(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周易》的历法观念为:平年——本卦与之卦一乾一坤,为三百六十日;最大年——本卦与之卦都是乾卦,为四百三十二日;最小年——本卦与之卦都是坤卦,为二百八十八日)。;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每一蓍策数的阳爻与阴爻都是三十二个(384÷12=32),所以《周易》上、下二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共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56+48+44+40+36+32+28+24+20+16+12+4)×32=11520],相当于万物之数。;
在筮法中,通过经营四个数之间的三次变化(例如大衍过程:五十变化成四十九、四十九变化成四十八、四十八变化成五十六或四十四),揲出一爻的蓍策数,从而画出该爻的阴阳。一卦六爻,只有经过十八次(3*6=18)变化才能画出一卦的卦象来,这就是所谓的“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引(筮理)而伸之(于方类),触(方)类而长之(于数象),天下之能事毕矣。”就是说,把筮法原理引伸到万事万物,归纳出各类事物的数象性质,再把各类事物的数象性质体现到筮法上,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筮法了解天下万物的性能和通变了。;
通过上述筮法可以画出所求易卦所有各爻的阴阳来,也就是“显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各爻是阴是阳完全是随机性的,不可预知,也就是“显神”(阴阳不测之谓神);但画出的卦象却是唯一的——必定是表象求筮者所求之事的正确答案的本卦与之卦,也就是“显德行”(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所以说,筮法可以使筮者正确回答求筮者的问题,如得神助。;
综上所述,说:“知(成)变化之(一阴一阳之谓)道者,其知(行鬼)神之所为乎。”了解了河图数、洛书数、蓍策数之间的“成变化”的阴阳原理,也就会进行筮法操作了。;
略懂易学的都可以看出,以上对《系辞?上?第九章》的解释,是迄今为止最合理、最符合这段文字原意的解释。以往那些拼凑几多几少,六、七、八、九,老、少阴阳的与掷物求卦的原理混为一谈的解释都牵强附会,不合原意。掷物求卦的方法,远古或曾有过,例如《连山易》或《归藏易》,但决不会是这段文字所记录的《周易》的占筮方法。《周易》的占筮方法产生的易数更多,所包含的易学思想更加丰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是我对《周易.系辞.上.第九章》的解释,敬请方家赐教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其中的《易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