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语》之外,从战国到秦汉的典籍中,(5)

2013-04-30 18:25
导读: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子贡所赞是孔子对历史文化的造诣,颜渊所服是夫子的道德人格。但离开与孔子一起的生活经验,无法真切领会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因此传承孔子的思想与传承他的生活经验是不可分割的。孔子要求言行一致,王阳明所强调知行合一,也正是对这种思想的响应。孔门后学着力塑造孔子文化宗师与道德楷模统一的形象,对儒学可以说是成功的战略。[10]没有《论语》的解读,以及模仿《论语》的孔子言行事迹的辅助,对孔子孤立的言论的理解就会变得太抽象。同时,我们知道,先秦有诸子,但一提“子曰”就知是指孔子。而且,由“子曰”开头的句式,并非一般意义上复述孔子说过的话,而是带有一种思想启示、道德指令的含义。如果孔子的道德形象没有深入人心,它就没有这样的力量。

孔子也非可任意打扮的玩偶。没有人把孔子推崇为军事英雄,也没有人把孔子说成智术之师,那样的形象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实,离开《论语》的基调,即使有人把孔子想象得很超逸(道家),或者把孔子说得很卑微(墨家),甚至把孔子渲染得很神魅(今文经学),也不会比作为文化宗师与道德楷模的孔子在文化史上更有影响力。;



[1]《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事件背景的完整叙述是: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2] 其中,内篇《人间世》3则,《德充符》3则,《大宗师》3则;外篇《天地》2则,《天道》1则,《天运》5则,《秋水》1则,《至乐》1则,《达生》3则,《山木》3则,《田子方》5则,《知北游》3则;杂篇《徐无鬼》1则,《则阳》2则,《外物》2则,《寓言》2则,《让王》2则,《盗跖》1则,《渔父》1则,《列御寇》2则。总共46则。《庄子》中庄子故事的分布情况,见作者另文《通往想象的世界——读〈庄子〉》。

[3]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也录有这个版本。

[4] 其中,《天地》1次、《天道》1次、《天运》4次、《田子方》1次、《知北游》1次,共8次。

[5] 《荀子》提及孔子有34次之多,其中除以“子曰”形式的引文10则外,另有故事或对话24则。这24则中,有8则是同其它文献,如《礼记》、《大戴礼记》、《淮南子》,特别是《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相重复。由于被重复的故事多出现在《荀子》的最后几篇,有人疑非荀子所作。这样比较难以确定谁是首出,谁是转录。

[6]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适齐,君勿纳也。夫经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这同《史记·孔子世家》的不同说法用意有些不同,是利用孔子的落泊来显示晏婴的智慧。

[7] 参见作者另文《孔门三杰的思想史形象——颜渊、子贡与子路》。

[8] 崔适:《史记探源》,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至15页。

[9] 转引自赵歧《孟子题辞》。

[10] 儒门所述的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着重点在道德楷模而非文化宗师。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一篇:; 摘要: 本文从自然数及其记数法的基本概念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