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因俗变迁经济观的评价及当代启示
司马迁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民间经济主体的实际考察,提出了因俗变迁的经济观,这是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创举。他肯定了人们求富的合法正当性,把“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的人称为“贤人”和“素封者”;同时他看到了经济运行的自发调节机制,反对政府的强制干预和与民争利。事实上,他已经朴素地认识到政府干预对人们生产激励的消散,如杨可告缗后,“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也看到了政府干预为官吏徇私舞弊、骄奢腐败提供了物质温床(如《酷吏列传》记载的杜周、周阳由、王温舒等人)。可以这样说,司马迁的因俗变迁经济观是与君主专制思想博弈下的一颗流星。
众所周知,君主专制是以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为核心,所谓“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与此同时,政治规则将取代经济效率原则,成为统治者效用函数的内生变量。尽管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带来了经济繁荣,“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与君主效用的最大化有着天然的冲突。我们知道,董仲舒异化的“大一统”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从贾谊的“众建诸候而少其力(《治安策》)”,到晁错的“削藩”,再到主父偃“推恩令”,逐步剔除了利益集团势力,为中央集权的巩固铺平了道路。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则使统治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汉武帝实施的“与民争利”政策实质上是满足其个人偏好的例证。如汉武帝多次与匈奴作战,扩充疆土,司马迁称之为“务纳其税(《史记·匈奴列传》)”;如更钱造币是因为“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史记·平准书》)”;如杨可告缗“得民财物以亿计(《史记·平准书》)”;如桑弘羊实施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使“太仓、甘泉仓满”等等;所有这些措施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来换取君主专制统治下行政效率的需要,所谓“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史记·平准书》)”。自此以后,经济哲学让位于政治哲学,求真让位于至善,儒家“内圣外王”成为统治集团致命的自负工具,对民间主体的超经济控制成为传统社会长期的路径依赖。
当前,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正处于经济冲突的多发期,因为经济制度转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先的利益分配,必然产生制度变迁的成本,这需要我们从制度创新的边际——习俗出发,减少改革的阻力和难度,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习俗存在自发的维持市场运行的社会秩序,理性的政府应该尊重民众的经济选择,而在经济制度的转型期,如何引导个人创新的激励,减少经济主体的寻租行为才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既是司马迁的因俗变迁经济观给今人的启示,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注释:
①司马迁在《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对韦丞相玄成执政理念的评价。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P350。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J].经济研究,1992(5).
[4]李埏.史记·货殖列传.引老子疑义试析[J].历史研究,1999(4).
[5]刘俊男.道德经,第八十章新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6]钟祥财.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J]财经研究,z007(9).
[7]杜长征.司马迁经济自由主义新诠:宏旨、结构及困境叨.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2).
[8]F.A.Hayek,1988.The Fatal Conceit(《致命的自负》).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9]D.North,1991.The Institution.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Winter.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