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说文》引《易》曰:“忼龙有悔。”“忼”宋本、《集解》本同作“亢”,帛《易》作“抗”,《二三子》作“杭”,帛书《易之义》和《汉书·王莽传》同引作“炕”。知孟氏古文《易》本作“忼龙有悔”也。
《说文》云:“坤,地也,《易》之卦也。”帛《易》作川,石经梁丘贺本作巛。此说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坤”也。
帛《易》、熹平石经梁丘贺本“渎即不吉”,《说文》言:“黩,握持垢也,从黑卖声,《易》曰:‘再三黩’。”此孟氏本古文《易》以“渎”作“黩”也。
《说文》引《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龙战于野”,帛《易》、宋本、《集解》本同,阜《易》“龙”作“蠪”,帛书《易之义》“战”作“单”。帛书《二三子》云:“‘龙战于野’者,言大人广德而下(糹妾)民也。”《坤文言》“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条下《周易集解》引孟喜曰:“阴乃上薄,疑似于阳,必与阳战也。”龖按:《说卦》和孟喜、干宝皆释“战”为“相薄”之义,《说文》释“接”义与帛《易》同,而不同于诸儒之言,好一个“独得隐士说”的孟喜并“《五经》无双”的许叔重。
《说文》引《易》曰:“乘马驙如。”“驙”宋本、《集解》本同作“班”,帛《易》作“烦”。则孟氏古文《易》作“乘马驙如”也。
《说文》引《易》曰:“匪寇婚媾。”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非寇闽厚”。此说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匪寇婚媾”也。
《说文》引《易》曰:“泣血慩如。(心旁在下)”宋本、《集解》本同作“泣血涟如”,帛《易》作“汲血连如”。此说明孟氏古文《易》、宋本、《集解》本同作“泣血慩如(心旁在下)”也。
《说文》言:“吝,恨惜也,从口文声。《易》曰:‘以往吝。’(口文彡)古文吝,从(文彡)。”又云:“遴,行难也,从辵粦声。《易》曰:‘以往遴。’”马衡先生云:“二三七 《易》下经家人至小过廿六卦。家人卦终吝(爻下加口),今本作吝。《释文》于说卦‘为吝’下云:‘京作遴。《说文》辵部‘遴’下引《易》曰‘以往遴’,而口部吝下引《易》则作‘以往吝’。(许君于《易》称孟氏,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而前后所引有异文。段玉裁云或兼称他家,或孟《易》有或本,皆未可知。)此不作吝而作吝(爻下加口),当是吝字或体。《广韵》云:‘吝、俗作吝(爻下加口),’误矣。”龖案:由帛《易》吝分别作“哭(犬换文)”和“閵”,知孟喜本古文《易》当也“吝”、“遴”两出,而京房本有作“遴”乃承焦赣遡追孟氏本也。讼卦“利见大人”帛《易》此处作“利用见大人”,龖案:《汉石经集存》二四九《校记》残字第3行为“利用见大人”,以此可知施、孟、京氏三家中也有与帛《易》相同作“利用见大人”的。盖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利用见大人”,而熹平石经出此校记也。
《释文》“鞶,王肃作盘,带亦作带。褫,郑本作拕。”《说文》引《易》曰:“或锡之鞶带。”帛《易》作“或赐之般带。”则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或锡之鞶带”也。
唐·张参《五经文字》言:“ 复,上《说文》下石经。”《说文》小徐本即如此作;而熹平石经可由残字碑阳一25行“频复”、碑阳二第4行“频复”作“复”可证。《说文》小徐本引《易》曰:“车脱輹(为古字輹)。”大徐本作“舆脱輹。”由《五经文字》之“复”字说知小徐本较大徐本可信,帛《易》作“车说緮。”《校勘记》言:“舆说辐,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释文》本亦作輹。”则孟喜本古文《易》作“车脱輹(为古字輹)。”
《集存》之二三0有图版三三之230,存9个字。马衡先生言:“《易》上经比、小畜、履三卦。此石与《杂卦》为表里,文在行首。其上当有余石,未拓足。比卦‘比无首’今本比下有‘之’字,小畜卦‘近望’,今本作几望,《释文》云:‘《子夏传》作近。’”龖案:几,阜《易》、帛《易》作几。晁氏曰:“京、刘、一行作近。”而中孚卦之“几”,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云:十六日也。说之案:古文读近为既。”即孟喜本古文《易》“近、几”作“既”也。
;“愬愬”,宋本、《集解》同,帛《易》作“朔朔”。《释文》言:“愬愬,山草反,《子夏传》云:恐惧皃。马本作虩虩,音许逆反,云:恐惧也,《说文》同,《广雅》云:惧也。”《说文》引《易》曰:“履虎尾虩虩恐惧。”由“《说文》言:“其称《易》孟氏,”知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为“履虎尾虩虩”也。
清·阮元《周易校勘记》言:“包荒,岳本、闽、监、毛本同。石经初刻同后改苞,下《象传》及否卦包承、包羞同。《释文》包本亦作苞,荒本亦作巟。”《说文》引《易》曰:“包巟用溤河。”即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包巟用溤河”也。
恤字,《说文》(目窅)字下言:“读若《易》勿恤之恤。”龖案:碑阳二第1行石经梁丘贺本存“恤”字,《尚书·大诰》:“不卬自恤,”三体石经古文作“恤”,此间接可证梁丘贺本为今文,孟喜本为古文《易》也。更同时证“五经无双”的许叔重所言“孟喜本为古文《易》”至确也。
“胏”《释文》言:“缁美反,马云:有骨谓之胏。郑云:箦也。《字林》云:食,食所遗也。一曰:脯也,子夏作脯,徐音甫,荀董同。”《校勘记》言:“噬干胏,石经、岳本、闽、监、毛本同。”宋本、《集解》本作“胏”。《说文》引《易》曰:“噬干(肏土),胏,杨雄(肏土)从巿。”则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作“噬干(肏土)”也。
《说文》引《易》曰:“贲如皤如。”宋本、《集解》本同,帛《易》作“蘩茹蕃茹”, 即孟喜本古文《易》此处也作“贲如皤如”也。
《说文》“畬”字下引《易》曰:“不葘畬。”大徐本后有“凶”字,段本作“田”。《礼记·坊记》所引可能为另家《易》文而大徐、段氏误从也。《说文》“葘”字条下言:“不耕田也,从艹葘(去卄头)《易》曰: ‘不葘畬 ’。徐锴曰:“旧解从艹甾声,转写误以巛(中加一)田合为葘(无卄)亦无声字”。此字帛《易》、宋本、《集解》本同作菑,可证徐锴之言,畬帛《易》作“余”。伯2530“菑”作“蒉(贝换田)”。我在恢复《易》熹平石经碑时参众家随徐锴引之旧解而从孟氏古文《易》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