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 严格说来,“人权”(human rights)意识是在近代(2)

2013-05-22 01:30
导读:二; “人权”绝非抽象的空洞概念,而是有着诸多具体的思想内容。这首先体现在有关人的权利观念上。儒家素以注重人的义务、社会责任著称,但也关注

二;

“人权”绝非抽象的空洞概念,而是有着诸多具体的思想内容。这首先体现在有关人的权利观念上。儒家素以注重人的义务、社会责任著称,但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兹透过以下三方面,将会看到儒家这方面的思想主张亦能为现代人权意识的建构提供民族历史根基。

其一,儒家有关维护人的生存权利,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的思想主张。

维系、保障人的生存权利,以之为基础,进而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存需要,这是现代人权意识中的一个基本观念。传统儒学未曾明确提出过这种观念,但有些思想包蕴着类似于这种观念的意义。孔子即曾基于其对当时民众“耕也馁在其中矣”的饥不得食之惨象的体察,疾呼:“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26)他反对横征暴敛,以为“苛政猛于虎也”(27),主张“省力役,薄赋敛”,“使民富且寿”(28)。又,《论语·子路》记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里表达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观点,即为政者须以富民为最基本的治国之道。康有为《论语注》诠释并发挥其义道:“孔子虽重教化,而以富民为先。……此与宋儒徒陈高义,但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者亦异矣。宋后之治法,薄为俸禄而责吏之廉,未尝养民而期俗之善。……盖未富而言教,悖乎公理,紊乎行序也。”确实,同大讲“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但仅仅只着力于从纯形而上层面论述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程、朱为代表的宋儒(主要是程朱派诸儒)相比,孔子主张“富之”、“教之”,且要先“富”而后“教”,更体现了对人的生存权利的关注。“以生产工具(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和以培育人性()为核心的发展,本应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真正的硬软两手”(29),这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是将来,都是如此。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洞悉并明确提出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很伟大的。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尝谓:“民之憔悴于虐,未有甚于此时者也。”(30)故其怒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31),并本“不忍人之心”而倡“仁政”说,试图拯救当世“虐政”之弊。他强调“民事不可缓”,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32),将充裕的物质生活视作提高道德境界的必要条件。他又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人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3)要求统治者把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放在为政的最首要地位。这实际体现了他对民众生存权利的关注,或者换言之,他是为维护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提出其“仁政”说的。孟子还提出: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34)

在他看来,“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5)而那此置这道理于不顾,任意轻视、践踏民众生存权利的暴君,必然会丧失民心,失去其民。他们轻则“身危国削”,遗臭万年,重则“身弑国亡”,实在是咎由自取。孟子依据这种认识而认同“汤、武革命”,谓:“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36)他认为,普通民众为捍卫自身的基本生存权利,起而抗争,以至“诛一夫纣”,这不是“弑君”,而是正义之举。

荀子重“礼”,以之为建立“相与群居而无乱”之社会的关键。但他的“礼”,绝非空悬之物,其释“礼”之起源道: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7)

在这种礼治秩序中,他所强调的乃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即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欲求。但为了使每个人的欲望都能获得满足,“礼”的节制作用不可或缺。换言之,只有寓“养”于“礼”,才能建立起“群居而无乱”的社会,故其说:“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至道,是民德也。”(38)同此可见,荀子的“礼治”与孟子的“仁政”,虽有外倾、内倾之别,但都充分关注人的生存权利,把改善和提高民众物质生活作为重要内容。

其二,儒家有关参与政治的思想主张。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39),认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权利。他又提出知识分子理应优先参与政治,说:“面貌不足观也,先祖天下不见称也,然而名显天下,闻于四方,必也学者乎!”(40)其弟子子夏更明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1),主张通过教育途径,培养和选拔治国贤才。孔子还将“举贤才”作为为政的基本举措,并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42)为例,说明“举贤才”的重要性。孟子提出“唯仁者宜在高位”(43)的命题,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44),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其朝矣。”(45)荀子明确反对世袭,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46)在他看来,“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惟学乎!”(47)

受儒学影响,汉代实行孝廉取士,颇能使一些笃行孝道,“德行高妙”的寒士参与政治,如桓鸾“少立操行,褴袍糟食,不求盈余。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太守向苗“有名迹,乃举鸾孝廉,迁为胶东令。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终三年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后为已吾、汲二县令,甚有名迹。”(4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取士制度更为来自社会生活各阶层的知识者参与政治开启了方便之门,“布衣卿相”成为无代不有的惯例性现象。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南宋重要官员半数来自民间、来自底层。另据何炳棣的研究,明代进士出身于上三代未获得生员以上科名家庭者占47.5%,出身于上三代只产生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生员的家庭者占2.5%。这表明明代进士有半数来自平民家庭。(49)渗透着儒学精神的科举制度,确实是人类前社会中最能使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从而使现实社会成为最具开放性结构社会的制度。

上一篇:内容提要:明末清初,蒙古社会内忧外患,为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