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4)

2013-05-25 01:05
导读:现代新儒家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成就最大的学派,但现代新儒家发展至今,也显露出若干缺憾,缺乏鲜活、凌厉的动力,虽然致力于以“内圣外王”开出

现代新儒家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成就最大的学派,但现代新儒家发展至今,也显露出若干缺憾,缺乏鲜活、凌厉的动力,虽然致力于以“内圣外王”开出新时代的科学,但由儒家“内圣外王”实开不出民主科学,终至处境维艰,后继乏人。另一方面,现代新儒家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钱穆、牟宗三、王邦雄等人都是通才,要求对全部史进行重新认识,因之在其新儒家的著作中也包括了许多对于老庄道家学说的论述。又由于现代新儒家学者是在整体上省视中国哲学史,因此在其研究道家之学的时候,就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具有比一般的道家研究更加深邃的见解。所以,现代新儒家虽然保留有先秦宋明儒家闢除异端的余绪而不认同道家学说,实际上却仍然具有道、儒互补的形态。

道家与儒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主干。二者皆流也,而非源,故尔一荣俱荣,一辱俱辱,和而不同,相得益彰。要之,新道家必须在能自明其本的基础上,守道家之纯而不闢儒,才可以顺应时势,对于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道家经典的疏证与阐释——继续许多寂寞的工作

关于古代学术经典,古人有“疏不破注”、今人有“证而不疏”[12]之说,其用意无非表示对于古代学术的承接与敬意。受现代思潮影响,关于道家经典著作的疏证非常不足,连带影响了文本阐释的水准质量。

在此方面,笔者曾试举《老子》一章、二章为例略作分析。据严复、熊十力、牟宗三说,疏证《老子·道经·一章》“玄之又玄”之“玄” 的本义是精微,用为名词,意为会同,并无玄妙、玄虚之意。“玄之又玄”意为同之又同,如果将“玄之又玄”解释为“深奥而又深奥”、“深远啊又深远”等等感叹语句,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作为大思想家而言,老子何得有此言论?[13]据河上公、严遵旧注及陈鼓应、余培林说,疏证《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14]笔者并曾建国以来大陆所见今译约50余种,不肯雷同者仅一二家而已。

要之,由“理解之同情”角度,作出维护文本章句结构的疏证与阐释的学者,其实很少。新道家之营建,有必要在充分承接古注的基础上,注意民者乃至现代新儒家学者的研究,吸收新出简帛文献的学术成果,在可以预见的21世纪的学术发展中,继续许多寂寞的工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孙景坛.关于道家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南京科学,2001,(10).

[5]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4.

[8]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张京华.朱子所论《易传》“一二四”与《老子》“一二三”问题及其得失[A]. 朱子学刊编辑部.朱子学刊:总第12期[C].合肥:黄山书社,2003.

[10]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M].石家庄:河北出版社,1996.

[1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2]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林正珍.五十年来“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发展:一九五0~二000[J].汉学研究通讯,2001,(11).20:4.

[13]张京华.《·道经·一章》“玄之又玄”解[J/OL].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01-02-13.

[14]张京华.《老子·道经·二章》“有无相生”解[J/OL].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01-02-26.

--------------------------------------------------------------------------------

[1] 由“弘道”层面而非单纯时间概念上对于“新”的探讨,可以董光璧先生《当代新道家》一书的出版(华夏出版社1991年)为肇端。

[2] 笔者于1994年上学期,在北京大学主讲文科高年级选修课“中国传统与现代化”,课上强调四个观点,其一为“提出建立新道家并与新补充”(见北京大学《“中国与现代化”课教学提纲》油印稿)。2002年上学期,在洛阳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专题”选修课,也曾提及新道家问题(见该课程讲稿《在厄八讲》,载Confucius2000.com学术网站)。1998年,发表《说新道家──兼评董光璧〈当代新道家〉》(与白兴华合写,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2000年,发表《留给我们什么?——我所理解的新道家》(2000年11月北京第三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载Confucius2000.com学术网站)。

[3] 以上引文均见[1]。

[4] 如笔者的朋友孙景坛先生即持此观点,见[4]。

[5] 钱穆语,见[5](P17)。

[6] 陆九渊《与朱子书》,引自[6](附《朱陆〈太极图说〉辩》P500)。

[7] 朱熹语,见《朱子文集》卷三十六《书(陆陈辩答)·答陆子美(陆九韶)》。《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福州府学刊《朱子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本。

[8] 参见[9]。

[9]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道家文献的出土已有《老子》西汉马王堆帛书2种版本,战国郭店竹简3种版本,《庄子》汉代双古堆竹简与张家山竹简2种版本,《文子》西汉定县竹简1种版本。

[10] 顾潮语,见[10](顾潮《顾颉刚先生小传》P2)。

[11] 《中国辨伪史略》原为顾颉刚为《崔东壁遗书》所作的长篇《序言》。顾颉刚自1921年开始整理《崔东壁遗书》,1935年9月,《序言》的战国秦汉部分共13节发表于燕京大学《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标题为《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后又收入《古史辨》第七册上编,文字略有修改。1935年由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汉代学术史略》时又作为附录,仍题原名。1983年,《崔东壁遗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序言》则由王煦华遵照顾颉刚原意续写出了三国、六朝至清代的8节。1998年《汉代学术史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改题为《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并由王煦华撰写了《导读》,经王煦华向出版社建议,将《序言》作为附录,并更名为《中国辨伪史略》。版权页、目录页题为“《中国辨伪史略》”,王煦华《导读》(第16页)及书眉题为“《中国辨伪史要略》”。参见张京华等《二十世纪疑古思潮》第二章第一节《顾颉刚的〈中国辨伪史略〉》,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 摘要: 《易》为性命之源,深受家重视。性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