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坛经.定慧品》中,慧能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走。”在这里,慧能批判了那种本于意识心的“先定发慧,先慧发定”的禅定之学。提出了定慧一体的禅定学说,是对传统禅定说的扬弃。《坛经定慧品第四》中,慧能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诰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慧能引用维摩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诰诃斥宴坐林中的修禅定者的故事来证明南宗禅的本质是和大乘佛教一脉相承的。根据他“直指本心”的风格,他还对于“禅定”和“坐禅”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坐禅本意是端身正座,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专注于某一对象而入禅定。慧能指出,他所说的坐禅和一般的坐禅不同。他说:“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他要求坐禅者不可系心净念,因为净念本就是一个妄想。在行住坐卧之中无有执著,“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就可以契悟本心,体证“自性”。所以,慧能说:“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慧能还指出:“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9]慧能从“本心、本性”出发,对“禅定、坐禅”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外离相即禅” 这是对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灵活运用。
大乘经典之中也有类似的诠释,比如《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云:“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这种“在欲行禅”之禅,就不是早期佛教的禅定之禅了,而是慧能所指出的由发明自性而达到的“见诸境心不乱”的“真定、真禅”境界。慧能对“禅、定、坐禅”等词汇的诠释正是从大乘经典发展而来。后来,这种禅定、坐禅观被各代禅师继承,宋代著名的禅宗大德圆悟克勤说:“二六时中,不生别心,不起异见,随时饮啖衣著,万缘万境,无不虚凝,虽千万年不移一毫发许,处此‘大定’,岂非不可思议大解脱耶?”[10]这里的“大定”也是指“见诸境心不乱”的“真定”、“真禅”,迥异于神秀等人的禅定观。
四、南宗禅方式的变革
慧能对“禅定”“定慧”“坐禅”的理解是一种基于体悟自性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让“禅”这个本属于佛法与外道“共法”的禅定之学转变成了可以诠释大乘佛教“本心、自性”的新词汇。“禅宗”之名至此得以真正确立,“禅宗”真正成为代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乘佛教流派。
由此,慧能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住心观净”教育方式,在《坛经》开篇的行由品中,慧能经过15年的隐藏,于广州法性寺出道禅宗心法。法性寺印宗法师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坛经》行由品)在这里,慧能指出佛法的根本是“见性”,无关于“禅定”。认为仅仅注重“禅定”之法是不合于佛法的“二法”。在否定当时流行的“禅定”教育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第一,口念心行。在《坛经。般若品第二》中,慧能要求大众“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但这种“口念”要和“心行”结合一起,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他要求学人认真领悟“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意,在《般若品》中,慧能以自性为指归,对“摩诃般若波罗蜜”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要求门人在领会义理的基础上“口念心行”,争取能够一念相应,契悟本心。
第二、心、经相合。慧能虽不认字,但对于经典并不排斥,只是强调要“心、经相合”。在《坛经.机缘品》《护法品》中,法达、智通、志道、行昌都因求教经典正义而发明心地。永嘉玄觉也因为读《维摩》而自悟,并得到慧能的认可。
慧能还指出“持颂《金刚经》,即得见性”,“持”是行持,“颂”是口念,这仍然是强调口念心行。他说:“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慧能认为,在“心开悟解”之后,心与经相合,这时就“不假文字”了。
; 对于过分强调文字的倾向,慧能也提出了批评。在《坛经.般若品》中,他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慧能指出,一切正法、经典的根源还是本心、自性,因人的根基设立教化典籍,若明白万法源于自性,则可以直契本心,在悟明自性之后,“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11]
第三、自悟与师助结合。慧能说自己在弘忍的帮助下“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希望各位门人依其说“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如果自己不能够悟,就需要找已悟的老师—即“大善知识”,慧能说:“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12]但是,“悟”的问题最终还要自己解决,善知识只是一个助缘,慧能说:“不能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一味的依赖别人,只有相反的效果,他要求门人学子,在一定的助缘下“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由此悟明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