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图略);
邵雍的这个图包含了丰富的性情思想,《泰卦·彖》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因此“小往大来吉亨”;如果天与地,阴与阳,上与下“不交”,则“万物不通也”,而“万物不通”的结果,小则“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大则“天下无邦”,后果不堪设想。换言之,体现在《易经》卦爻体系上,穷通变化,吉凶祸福,实际上就是讲各卦之间、各爻之间是否在空间和时间上,恰当地彼此感应而“有孚在道”“位正中也”(《象上传》)。王弼云:“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夫为阴则不能为阳,为柔则不能为刚。唯不阴不阳,然后为阴阳之宗;不柔不刚,然后为刚柔之主。故无方无体,非阳非阴,始得谓之道,始得谓之神。”[13] 究其实,不阴不阳,不柔不刚,而为阴阳之宗、刚柔之主者,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至德,也就是《乾卦·彖传》“保合太和,乃利贞”的通达涵化之景象。朱熹云:“伊川言:‘《易》,变易也。’只说得相对底阴阳流转而已,不说错综底阴阳交互之理。言《易》,须兼此二意。”[14] 真正点出了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实质。说到底,邵雍的这个图不仅注重了《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易经》思想“阴阳相推”的一面,而且也注重了其中更重要的“八卦相荡”的一面;不仅形象地描述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命性情的生化下贯模式,而且也展示了各种复杂的情绪在现实境遇中物我感应、因时而迁的过程。六十四卦之卦与卦之间由损而益,否极泰来,乐极生悲,非刚即柔,非复即变的变迁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每一个卦象中,由初爻到上六极为微妙、精致的演化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在具体的境遇中人之所以为人的性情、价值选择。而且从整体来讲,各种卦之间,各种爻之间,还有依托于天地的十分深刻的对应关系,这些关系往往阴阳相推,刚柔相荡,最终使《易经》的卦爻体系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综合平衡的动态整体。因此,由《周易》的卦爻辞延伸到卦象,再由卦象之刚柔相济、阴阳相推、八卦相荡的角度来审视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并且将邵雍对卦爻体系的理解与上引《虞夏书·皋陶谟》、《虞书·舜典》、《商书·洪范》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我们就会感到《易经》的卦爻体系实在是精妙绝伦。[15]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①] 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易序》,见《二程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第690页。
[②]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7页。
[③] 《周易正义·上经·乾》,见阮元主编:《十三经注疏》(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2页。
[④] 《周易正义·上经·乾》,见阮元主编:《十三经注疏》(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页。
[⑤] 《周易正义·上经·乾》,见阮元主编:《十三经注疏》(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页。
[⑥] 来知德的“错卦”,就是汉代京房(77-37B.C.)的“飞伏”说、东汉虞翻(146-233)的“旁通”说以及唐代孔颖达的“非复即变”命题中的“变”;来知德的“综卦”就是孔颖达“非复即变”的“复”卦。
[⑦] 董光璧著:《易图的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00、101-102页。董先生设定,p表示每卦的阳爻数,q表示阴爻数,那么,r则表示卦系的等级。
[⑧] 高亨著:《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年7月版,第32页。
[⑨] 金景芳著:《〈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页。
[⑩] 常正光著:《阴阳五行学说与殷代方术》中的相关论述。见《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 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上),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80页。
[12] 陈梦雷把邵雍的这个图分解为四。薛学潜在其《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一书中,把用卦名表示的这些图改用符号表示出来,使我们明白邵雍六十四卦图是分层对角交错的对称结构。但卦的交综对称性没有显示出来。薛学潜通过调换排列次序而得到了一个新的六十四卦矩阵,不仅保留了分层对角结构的对称性,而且还显示了分层交综的对称性,自综和错综卦分别处于图的两条主对角线上。限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详细表述,请参见董光璧先生的《易图的数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44-49页。(本注释中的这一段话,参考了董光璧先生《易学科学史纲》武汉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7页中的表述,有所改动。)
[13] 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49页。
[14] 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五),中华书局1994年3月版,第1603页。
[15] 何劭的《王弼传》云:“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因此,王弼的《周易注》就很重视卦爻与性情的关系。例如其《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就写道:“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终始之象也。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弱而不惧于敌者,得所据也;忧而不惧于乱者,得所附也。柔而不忧于断者,得所御也。虽后而敢为之先者,应其始也;物竞而独安静者,要其终也。故观变动者,存乎应;察安危者,存乎位;辩逆顺者,存乎承乘;明出处者,存乎外内。”(见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04页)这完全是以性情论卦爻,充分挖掘出了卦爻体系中的人学魅力。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