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精神对萧军小说创作的影响学毕业论(2)
2013-06-13 01:23
导读:二、萧军的小说创作 以1933年10月出版的散文小说合集《跋涉》中所收的萧军6篇小说为代表,是萧军小说创作的初期阶段。小说集中《孤雏》、《桃色的线》
二、萧军的小说创作 以1933年10月出版的散文小说合集《跋涉》中所收的萧军6篇小说为代表,是萧军小说创作的初期阶段。小说集中《孤雏》、《桃色的线》、《烛心》等3篇作品,都以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描述他们的不幸遭遇与痛苦生活。《桃色的线》中的星和朗都怀有“亡国”之痛的爱国青年。他们宁可抛弃反动军队的舒适生活,而去忍受饥饿与煎熬,显示了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为穷困而折腰的豪气。《烛心》依然表现了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怀。春星靠卖稿子为生,在他的脑海中,只有“文章……稿费……文章……稿费”。他所说的自己只能用写文章“骗”点稿费,同样是一种不平之言。那篇《孤雏》较之《桃色的线》与《烛心》,同是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作品,在视野上则有了扩大。它所反映的生活圈子已经从小旅馆扩展到军校,并接触到旧的某些黑暗角落。上面3篇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作品渗透着萧军对旧世界的强烈不满,作者努力挖掘他们潜在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已经从内心的诅咒发展为公开呼喊,这是作品中值得注意的发展轨迹。
发表于1933年的3篇作品,萧军的视野扩大了。他跳出了个人生活的圈子,开始把笔触从正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移向劳动人民。《这是常有的事》算是过渡性的作品。两个体弱的老人,以劈木柴为生,他们企图用体力来和青年人竞争生存的权利,结局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作品表现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同情。但在对造成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的原因及反抗意识的挖掘方面,却还没有迈出新的一步。到了《疯人》、《下等人》,新的因素终于出现了。作品已经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优秀品质的赞颂,开始接触到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阶级对立的现象,反映了他们反抗意识的觉醒。《疯人》中的疯人并不是真正的疯人,而是个清醒的旧世界的叛逆者。他不相信只是保护资产者和特权者利益的上帝,他不需要慈悲、赐舍与同情。因为他清楚,那不过是统治阶级进行剥削的手段。这是一个全身充满了复仇与反抗怒火的“疯人”。在大街上,他控诉着人间的不平;在公园里,他要寻找久别了的春天的影子。这样的疯子,其下场自然只能被送到了疯人院。这就是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被称为“王道乐土”中的广大东北人民的处境。小说在结尾意味深长地作了这样的描绘:一个“疯人”被抓走了,但是“闪着灰暗颜色眼光的疯人们,在一家百货店的窗壁下,又出现了两个……”反抗的火种是扑灭不了的,这显示萧军在这篇作品中思想的升华。在《下等人》中,这种反抗精神又有了新的超载。小说正面写到工人阶级以行动展开的斗争。这在萧军的创作中还是第一次。工人于四无缘无故地被捕,激起了群众极大的愤怒。他们不再停留于诅咒、呼号,而是举起了斧头,准确地砍入日伪反动统治阶级的爪牙署长王国权的头颅,仇恨的火种终于在暗夜中点燃了起来。
《羊》和《江上》是萧军继《八月的乡村》后写成的两个中短篇小说集,是他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志。《羊》收有《职业》、《樱花》、《货船》、《初秋的风》、《军中》和《羊》6篇;《江上》收有《鳏夫》、《马的故事》、《江上》和《同行者》4篇。两个小说集的创作视角都集中体现这个底层世界中人民苦难的生活。《羊》这部小说集的每篇小说无不如此。《货船》中的水手们,那个发育不完全的小水手,那个怕要挨不到码头的老年人或在窒息的空气中晕倒,或在繁重的劳动中累病,成年累月地在海上漂泊着。《初秋的风》中的小印刷工人们,每天要干16小时,而且时刻担心被工厂开除。《羊》中的年轻农民,只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偷了两只羊,就被投进了,以致被折磨而死。《军中》我们看到老号兵由于早吹了5分钟号,被打得血肉模糊,几次昏厥了过去;我们听到马夫由于没有将缰绳吊好,跪在砖地上受到连长的马鞭狠命地抽打而发出的嘶嚎声。在《江上》这部小说集中,萧军依然把他的笔触集中在东北沦陷前后的社会众生相身上。《鳏夫》中的主人公金合,一个勤恳而又本分的看林人,整整10年为地主栽树护林。他的愿望是极其自然的,要有老婆、儿女和可以足够耕种的庄田。在悲怆的牧笛声中,他度过了人间的40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上所有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底层世界的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这是不公平的世界。不管是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东北沦陷区,还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国统区,都是如此。其代表者是那些当了走狗的独眼侦缉队长,是看管公园的日本人,是心狠手毒的赵连长,是以伪善面貌出现的于举人和骑着大马、雇着炮手的少东家于四,是在日本特务机关里有差使的印刷厂里的黄所长,是汽车里挟抱着女人的阔老和阔少,所有这一切黑暗势力以及在这背后支持着他们的当权者造成了底层人的不幸,从更大的空间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成为《羊》和《江上》两部小说集在思想内容上的最突出的特点。这些在“五四”以来的作品中已经反覆出现过的内容,由于其题材中的绝大部分都取自广大读者还不十分熟悉的沦陷前后的东北社会生活,这就使这些作品有了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2]《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6页。
[3]《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96页。
[4]《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6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