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结的诗歌创作看其思想的转变学毕业论(2)
2013-06-15 01:35
导读:3、揭露黑暗的诗歌。以《下客谣》为例: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 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岂
3、揭露黑暗的诗歌。以《下客谣》为例: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
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岂知保终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诗歌一开始就揭露了当时官场行贿受贿的腐败现实。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即主客的上下级之间应当有正常的关系,下客的意见要比黄金贵重得多。接着用对比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作者指出,虽然“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但是它们毕竟都是身外之物,终究还是要离开你的。与“长使令德全”的“终信”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啊。作者在这首诗里指责当时官场贪污受贿的恶习,要求统治者应该采纳“终信”之言,改掉受贿的恶习,这在当时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4、同情人民的诗歌。以《农臣怨》为例: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这是一首反映广大农民悲苦生活的诗歌。作者首先写出了农臣想要求见天子的原因:即诉说他们的庄稼树木受害的情况,诉说那些蝗虫为害庄稼的情况。但是农臣们只能徘徊在宫墙之外,没有办法走进宫门拜见天子。最终只能落得“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的下场。最后,作者对农臣的怨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希望这首诗歌能够被官方的机构所采集,使得天子得以了解民情,解决农民们的生活困难,表现了作者为民请命的意图。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的表现,也是作者不满现实,抱有救国济民的政治理想的具体实践。
(二)元结消极退隐思想的表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随着唐王朝由盛入衰,现实愈加黑暗,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元结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地流露出了明显的消极思想。这首先表现在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宿丹崖翁宅》和《石鱼湖上作》突出反映了他的消极隐退思想。《石鱼湖上作》:
吾爱石鱼湖,石鱼在湖里。鱼背有酒樽,绕鱼是湖水。儿童作小舫,载酒上胜一杯。
座中令酒舫,空去复满来。湖岸多欹石,石下有寒泉。金玉吾不须,轩冕吾不爱,且欲坐湖畔,石鱼长相对。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描绘了石鱼湖上的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情景。如此轻松自在的生活,以致于让作者“不须金玉,不爱轩冕”,一心想要在石鱼湖上饮酒寻乐。体现了诗人的消极思想,在当时没有进步意义。再来看一下《宿丹崖翁宅》:
扁舟欲到泷口湍,春水湍泷上水难。投竿来泊丹崖下,得与崖翁尽一欢。
丹崖之亭当石颠,破竹半山引寒泉。泉流掩映在木杪。有若白鸟飞林间。
往往随风作雾雨,湿人巾履满庭前。丹崖翁,爱丹崖,弃官几年崖下家。
儿孙棹船抱酒瓮,醉里长歌挥钓车。吾将求退与翁游,学翁歌醉在鱼舟。
官吏随人往未得,却望丹崖惭复羞。
这首诗歌主要描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了作者停舟丹崖下,想与原泷水令唐节会晤的情景;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丹崖翁宅周围优雅清静的,以及丹崖翁弃官归隐之后,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的快乐场景;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作者欲学丹崖翁弃官归隐的想法。整首诗歌反映了作者在晚年的消极退隐思想。
另外,元结的退隐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箧中集》中七位诗人的思想的认同上。《箧中集》中的七位诗人除了孟云卿、元季川两位在晚年任过较小的官职外,其余五人(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张彪、赵微明)皆不近禄位,终身穷困,潦倒终生。他们与元结一样都生活在唐王朝由极盛走向中衰的社会变动时期,生活的困顿使他们的诗歌表现出哀伤低沉的情感基调。元结对他们思想的接收与认同,特别是对他们不近禄位这种做法的认同,反映了元结晚年的退隐思想。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综上所述,家世与时世的共同影响,使得元结的思想表现出了积极入世与消极退隐的不同方面。他的诗歌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诗人思想的前后变化,透露出了诗人晚年的归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