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研讨会
2013-06-19 01:10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研讨会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 基金
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
基金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研究会、四川大学俗文化 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会、甘肃省敦煌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敦煌 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纪念周绍良先生逝世三 周年学术研讨会 ”2008 年 8 月 21 ~23 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北 京、浙江、四川、重庆、江苏、甘肃、台湾等地区的 60 多名学者参 加了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副 会长颜廷亮主持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项楚致开幕词、甘 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代表主办方致辞。周绍良先生的女儿 周启璋、周启瑜和侄女周小鹃 (代表其父周榘良先生 )参加了会 议 ,周启瑜还代表亲属作了《蕴深情于小书 ———追思我的父亲绍 良先生 》的发言 ,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她整理父亲所收藏的当代学 者赠书签名本时的所见所感 ,可作为献给中国现代学术春秋的 一枝奇葩。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中国敦煌吐鲁 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顾问程毅中、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发 来了贺信。
1909年 8月 ,法国伯希和来到北京 ,出示他从敦煌王圆箓 处得到的石室写卷数十种。著名学者罗振玉看完写卷后即写 出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发现之原始 》,记录了所见敦煌遗书 12
巨大贡献。他校录了我国第一部变文集《敦煌变文汇录 》( 1954
年 ) ,编录了《敦煌变文论文录 》( 1982年 ) 、《敦煌变文集补编 》
( 1989年 ) ,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注 》( 1987 年 ) 、《敦煌文献分 类录校丛刊 》( 1994年 ) 、《英藏敦煌文献 》(佛经以外部分 , 1990 年 )第一、二卷及《唐代墓志汇编 》( 1992年 ) 。发表敦煌文学研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究论文数十篇 ,像《谈唐代民间文学 》《唐代变文及其他 》《读变 文札记 》等论文 ,就敦煌文学的分类、体制特点及具体作品的体 性认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学术观点对我国敦煌文学影响 甚大。
会议共进行了 6 场学术研讨 , 分别由李正宇 (敦煌研究 院 ) 、张鸿勋 (天水师院 ) 、郑阿财 (台湾
南华大学 ) 、张涌泉 (浙 江大学 ) 、朱凤玉 (台湾中正大学 ) 、郑炳林 (
兰州大学 ) 、李并成 (
西北师范大学 ) 、伏俊琏 (兰州大学 ) 、高启安 (
兰州商学院 ) 、 刘进宝 (
南京师范大学 ) 、马德 (敦煌研究院 ) 、杨秀清 (敦煌研 究院 )等主持。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 54篇 ,其中文学类论文 25 篇 ,语言文献类论文 15篇 ,历史文化类论文 12篇 ,还有敦煌藏 文文献研究论文 2 篇。周绍良先生与敦煌语言文学研究是大 会讨论的主题之一。颜廷亮的《悼念永生难忘的导师周绍良先 生 》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追忆了周先生指导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
种 ,书目 31种 ,其中介绍了《冥报记 》《秦妇吟 》及《陈子昂集 》 往事 ,尤其是编写《敦煌文学 》和《敦煌文学概论 》的过程。这
等文学作品。而另一位著名学者王仁俊则用四天的时间抄录 伯希和携卷中有关历史、地理、宗教、文学的文献 30 篇 ,每篇后 加上按语 ,编辑成《敦煌石室真迹录 》。中国敦煌学和敦煌文学 的研究正式拉开了帷幕。一百年来 ,在以中国学者为主体的中 外学者共同努力下 ,敦煌文献得到全面系统的公布、影印和校 录 ,出版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论著和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作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语言文学更是以其起步早、研究 队伍壮大、成果丰硕而为学界关注。百年之后 ,中国的敦煌学 家聚集在敦煌学的故乡 ,缅怀几代学人对敦煌学的卓越贡献 , 总结百年来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 ,讨论其研究现状 ,展望 未来发展 ,倍感历史赋予之责任重大、光荣而神圣。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周绍良 ( 1917~2005)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 家和佛教研究专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1988 年 8月 24日 ,周先生接替姜亮夫先生出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会长 ,为推动我国敦煌语言文学的研究做出
两部由周先生为顾问、颜先生为主编的著作 ,由全国敦煌文学 研究的十多位专家撰写 ,代表了我国敦煌文学研究的总体水 平。刘进宝《略述 20世纪 80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卓越成就 》则详尽地叙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成 就 ,可作为颜文的补充。许多先生发言中都深情地追忆与周绍 良先生的交往和对他的缅怀与敬仰。
敦煌变文、俗赋、通俗诗、歌辞、小说都是这次会议讨论的 内容。项楚《从印度走进中国 ———敦煌变文中的帝释 》通过佛 教中的“帝释 ”与中国固有的天帝及道教中的最高神祇相融合 , 最终成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 ,这一踪迹的探讨 ,以证明中国 文化接纳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张鸿勋《从它山攻玉看俗讲变文 研究的新拓展 》对国人关注较少的日本敦煌俗讲变文研究情况 进行了点评 ,让我们获得了俗讲变文的另一种文化解读。刘亚丁 (四川大学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手稿研究所及敦煌文献的 入藏和研究 》一文叙述了东方手稿所的历史沿革和敦煌文献入
藏该所的原始 ,重点介绍了俄国学者敦煌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
成果 ,也值得借鉴。郑阿财的《唐五代道教俗讲活动与遗存 》用 大题材料钩稽了唐五代道教俗讲的活动 ,尤其是在敦煌文书中
上 ,也提交了有关
历史学、文献学、文
化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杨宝玉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着意探讨了敦煌小说《持诵金刚经 灵验记 》之题记的文化史、宗教史及其与敦煌地区史的研究价
关于道教俗讲的遗存 ,可作为向达先生《唐代俗讲考 》的补充。 值。郑炳林、李强对敦煌类书《籝金 》的编辑目的、成书时间、选
伏俊琏的《先秦两汉“看图讲诵 ”艺术与俗赋的流传 》通过对中 国早期故事图画和看图讲故事形式的考察 ,以证明变文的中国
文化源头。马德的《敦煌绢画上的“邈真 ”与“邈真赞 ”》向人们 展示了敦煌绢画中大量的供养人像 (原题“邈真 ”)和功德发愿 文 (原题“邈真赞 ”) 这种画赞结合的艺术形式。王晶波 (西北 师范大学 )《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把敦
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分为三种类型 ,分析它们所蕴含的社 会宗教文化内涵及其意义。李正宇 (敦煌研究院 )《试释敦煌
材标准、体制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考证。杨秀清对伯 3750 卷
《残书信 》进行了校录 ,对其中提到的几个人名 ,尤其是涉及归 义军与中原王朝关系的重点人物王敬翼进行了考证。冯培红
(兰州大学 )则对晚唐刘允章的《直谏书 》与敦煌写本所抄中唐
贾耽的《直谏表 》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 ,以考证二者的真 实性及这一文本从中原到敦煌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异。梁红、 沙武田 (敦煌研究院 )对王道士用流水冲疏莫高窟下层积沙的 情况进行了考证 ,这就涉及藏经洞的发现方式和时间等问题。
汉简教诲诗 》对敦煌汉简中的一首西汉佚诗进行了重新解读。 谭伟 (四川大学 )把敦煌写卷中的《祖师颂 》与《祖堂集 》中的净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朱凤玉《敦煌写本〈祭驴文 〉校释及其文体考辨 》回顾了《祭驴 文 》的研究历程 ,对照原卷重新校录 ,并吸收已有的成果详加校 释 ,并从用韵、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其“赋体之文 ”的特征进 行了深入考辨。何剑平 (四川大学 )对国家图书馆藏 BD00950 写卷《维摩经 》的一种“解疏 ”进行了校录 ,向我们展示了一篇 类似于讲经文的富有文学性的文体。高国藩 (
南京大学 )分析 了敦煌本《汉将王陵变 》中的四位人物形象 ,汪泛舟 (敦煌研究 院 )对敦煌四篇偈赞进行了重新校录和考释 ,王志鹏 (敦煌研究 院 )通过敦煌联章歌辞探讨佛教对民间歌唱体式的吸收与发 展 ,周延良 (
天津师范大学 )对敦煌《云谣集 》与《花间集 》两种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词集所包含的文化类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 王勋成 (兰州大学 )对敦煌写本《离合诗 》重新考释 ,巨虹 (甘肃 社会科学院 )对敦煌词《谒金门 》“开于阗 ”的创作年代进行了 考察 ,而杨雄 (三峡学院 )辩证地分析了敦煌文学中雅与俗之关 系 ,杜琪 (甘肃社会科学院 )则对敦煌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 探讨。
本次研讨会也提交了有关敦煌语言研究的论文。周掌胜 (
杭州师范大学 )通过敦煌文献词汇的考察 ,说明出土文献对大 型词典的编纂和修订的意义。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 )的论文 对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的一些词汇语法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总 结。蒋宗福 (四川大学 )则对敦煌写本中唐五代韵书中的语词 进行了考释。叶贵良 (
浙江财经学院 ) 对敦煌道教文献《本际 经 》的现代录文进行了补正。张勇 (四川大学 ) 对《燕子赋 》中 的三个词语进行了详细的索解。李茹 (敦煌研究院 )对俄藏敦 煌写卷中“新样 ”一词作了新的训释。还有数篇论文讨论敦煌 吐蕃文献。张延清 (敦煌研究院 )就吐蕃统治时期藏文在敦煌 的推广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叙述 ,勘措吉 (敦煌研究院 )则对敦煌 吐蕃语言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学科交叉研究一直是敦煌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本次研讨会
修禅师赞进行比较 ,论证后者源于前者 ,并考释二者的文字异 同。邰惠莉 (敦煌研究院 )对吐蕃时期汉文写经纪年用法进行 了归纳和考述 ,杨富学 (敦煌研究院 )则对回鹘佛教与印度神话 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 〉前言 》论述了编校《敦煌文 献合集 》的意义、分类、体例等问题。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 ) 对现代著名学者冯国瑞有关敦煌写经与吐鲁番文书的题跋一一叙录 ,其中不乏精当的考证。赵红 (南京师范大学 )则对南京 师大文学院藏敦煌《妙法莲华经 》残卷进行了校勘 ,对其抄写时 代进行了考证。刘黎明 (四川大学 )对敦煌写卷中所存佛教密 宗“启请文 ”进行了梳理 ,并与现存陀罗尼经幢上的启请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李并成、杨发鹏《“草圣 ”张芝其人其书 》利用敦 煌文献及相关史料 ,对张芝的籍贯、学习书法的情况进行了归 纳和总结。徐小卉 (兰州商学院 )则对新世纪最初五年内甘肃 敦煌学研究的情况做了总结。张先堂 (敦煌研究院 )通过莫高 窟供养人画像的发展演变考察敦煌佛教史 ,高启安对敦煌文献 中记叙的食器“马头盘 ”的形状功用及东传日本的考察 ,李金 梅、路志峻 (
兰州理工大学 )对中古时期胡旋舞的考释 ,都是饶 有兴味的研究题目。
会议期间 ,还举行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理事扩大会 ,就组织和开展敦煌语言文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商 讨。会议一致推举著名敦煌语言文学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教授代理中国敦煌 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会长。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研讨会闭幕式由项楚主持 ,张鸿勋教授、郑阿财教授、郑炳 林教授、伏俊琏教授作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