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是上海博物馆于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上购得。2003年12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实是2004年4月正式上市发行)。其中有楚竹书《周易》[1]。这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文本,有着多重文化学术意义。整理者对楚竹书《周易》作了严谨的考释,资料引据详实,但由于楚竹书《周易》文字难识,文义古奥,不但整理者自己在正式出版的释文中留有待考之字,即使是某些由整理者已考出之字,学者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下面就一些主要的有分歧的字词考释例举如下:
简2原释(本文“原释”或“整理者认为”都指楚竹书《周易》最初整理者濮茅左先生的看法,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薄弊郑今本作“需”,卦名。整理者认为从子、从而省,即“孺”字,读为“需”。或释“包”字,从子从包省。(第138页)[1]关于此字的释读,分歧比较大,主要是对原篆上所从形(作“恪毙危┯行矶嗖煌看法。
廖名春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病保可读为“俟”。因为“勹”可隶为人旁,“子”与“俟”古音韵同声近,“矣”与“巳”通,“巳”、“子”常互用。“俟”与“需”古音同在之部。因为“需”的“须待”义不如“养”义清楚,故楚竹书本作“俟”字以取此卦“须待”之本义。楚竹书易另有“需”字,不作此处“病弊中危ǖ7页)[2]。
徐在国先生认为此字上从“夗”,应读为“耎”。“夗”、“耎”上古音均为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因此,此字当读为“需”[3]。李锐先生认为若“需”、“耎”二字在秦简的年代便可相讹,疑《周易》卦名本就作“耎”,后来传写有讹[4]。
对以上诸种不同看法,季旭升先生都有详尽的评析,概言之,他认为第一,原释者所举从“而”之字与从“需”之字的通例时代都太晚,战国时代能否通,目前并无证据。第二,从“勹”之字为何可读为“需”,原释者亦未解释。第三,此字上部所从释为“勹”,或“夂”,从音读角度与此字关系都不大。第四,“需”(心纽侯部)“耎”(日纽元部),二字的上古韵相去甚远,说成一字分化,恐怕有点困难,说成是字形的讹混可能比较合理些,但这种讹混的时代大概不会太早。第五,“夗”要读为“耎”,有困难,韵虽同,声母相去太远。即使我们相信“需”的古字形作“耎”,它似乎也应该读成心纽侯部字(音须),而不能读成日纽元部字(音软)。第六,读为“俟”,乃是改从同义字的方式解释本卦名。此说于字形分析颇为合理,但不合竹书易卦名用字例。[5]
陈斯鹏[6]、季旭升[5]、何琳仪与程燕[7]、赵秋成[8]等都认为字从司从子,为“嗣”之古文或异体。陈斯鹏先生读为“伺”,与“需”之“等待”义近。他认为此处竹书本用的是一个意义相近的词。并指出竹书本、帛书本与今本《周易》卦名的异文,或是一字异体,或为音同音近,《需》卦卦名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特例,值得重视。关于竹书易卦名用字例,季旭升先生亦有相同看法,并详细例举比对了诸本卦名用字情况,但他认为《需》卦卦名也不应例外。所以他认为原篆为“嗣”字异体,并读为“需”。“嗣”与“需”音近假借。
黄锡全先生考察了原篆上所从形在甲骨、金文中的来源,认为如果原篆上部所从为“俯”字的表意初文,同詈蛡a,那么,原篆有可能就是“俛”字。从俛或俯声之字相当于“需”。俛、俯或伏,与其他“需”训“须”意为“等待”之义似乎也相近。[9]
杨泽生先生认为虽然说“从而省”不合字形,但说是“孺”字却可信从。他据《说文》训“字”为“乳”,训“孺”为“乳子”。又简文此字与“字”之小篆相近,可表乳子之意,故可看作“孺”字的表意初文。[10]陈爻先生疑为“乳”字异体[11]。
简5-6“冬(终)朝晶(三)担ū恚┲”。担原释:“三怠保即“三表”。“怠笔恰氨怼敝古文。训为明。(第144页)[1]今本作“褫”,帛本作“丁薄
季旭升先生认为此字可隶作“省薄3鲇诹街挚悸牵旱谝唬此字下所从为“稹保“爪”形向右简写为“刀”形。“稹背简多读为“衣”,但亦读“裼”、“狄”(均为定纽支部),此处当如后读作声符用。“省笨删抖廖今本之“褫”(彻纽支部)。第二种考虑:“省蔽“廌”之异体字。“廌”“褫”音近。“省钡倍痢榜荨保义同。[12]
廖名春先生认为,“虍”与“鹿”常混,故简文将“褫”写成了“怠薄R浴懊魅贰币褰庳炒怯搿端稀坟载砸宀环。又,如以简文“怠蔽本字,则诸异文都不好解。而“褫”则可通。(第9-10页)[2]
何琳仪、程燕先生认为原篆上所从之“鹿”旁下加饰笔,据包山简246“熊鹿”读“熊麗”,此字可读“襹”。“襹”“褫”韵同声近。[7]
杨泽生先生对以上诸种说法都不同意。认为此字当隶作从“衣”、从“刀”、“鹿”声的“住弊帧!奥埂薄ⅰ奥肌蓖为来母屋部字,古文献中从“录”与从“鹿”之字多相通。因此, “住笨赡苁恰鞍”的异体。与诸本异文意义相同。[13]
简9“又(有)孚海缶,冬(终)逨(来)又(有)它吉”(第148页)[1]。原释“海”字。
何琳仪、程燕先生疑原篆从“水”,“企”声。疑此处“企”从《集韵》读,与今本“盈”声同,韵支耕对转。[7]
黄锡全先生隶为“佟保是“瀴”字省作。瀴、盈音近假借。“瀴缶”当读为“罂缶”。罂缶,指腹大口小的瓶。并引《汉书》和《三国志》指出,罂缶可作打仗渡江和储水用。他读此处“孚”为“浮”,是以浮力作比。爻辞意为:具有浮力的罂缶,最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吉利。[14]
杨泽生先生隶作“瘛弊郑可能是“渴”字异体。疑读为“竭”。“它”读作帛书本“或池”的“池”,“或池”的“或”读为“有”,“竭缶”当是说缶里无水,“终来有池”正可解“竭缶”之困,所以说“吉”。这样文从字顺。[13]而刘大钧先生则认为帛本“池”乃“他”字之借。“他”与“它”同。今本作“它”是取古文。(第4页)[15]
简12“甬(用)涉大川”。甬,今帛均作“用”。原释:“甬”通“用”(第153页)[1]。
刘大钧先生认为“甬”字乃“通”字之省,所谓“用涉大川”即“通涉大川”。刘先生指出竹书的出土,终于帮助我们考索出此爻之确义,依此,“用九”“用六”之“用”,实亦通九通六。(第5页)[15]
简14“茫ㄅ螅┯(盍)模簪)”(第155页)[1]。原释“欲摹保今本作“盍簪”,帛本作“甲谗”。
廖名春先生疑此处“欲”字原篆为“讼”字古文。“摹币啥廖“讁”,又作“謫(谪)”。因而楚简本“欲摹奔础八馅亍保与“嗑谮”辞异而义实同。“盍”、“甲”都是“嗑”之借字。“嗑”与“讼”同义通用。“簪”为“谮”字之借。“谮”、“谗”音近义通。而“谪”与“谮”、“谗”义同。他依高亨先生说,今本的“盍簪”即“嗑谮”,谓“多言而谮己”。《子夏传》、王弼注训“簪”为“疾”,郑玄训“速”,孔颖达疏以“疾来”申之。后之学者多本之。廖名春先生认为以“疾速”义训“疾”是错误的理解。他认为“疾”有嫉妒、非难义,其义与“谪”、“谗”、“谮”实同。[16]
刘大钧先生则认为:《释文》所谓“郑云‘速也’”,恐引《仪礼·士冠礼》“郑注‘簪,连也’”,后人转抄“连”字,误为速字。故郑玄实解“簪”为“连”。“朋盍簪”之义,正如《集解》引侯果之说:“朋从大合,若以簪篸之固括也。”帛本此爻“朋盍簪”作“傰甲讒”,古人以甲为首,“讒”即“鑱”之借,乃指针。“甲讒”,即头上之针,实与“簪”义同。“讒”与“谮”字古通,亦可与“簪”通假,故帛本作“讒”,今本作“簪”,其义相同。刘大钧先生认为由《小过》卦上六爻辞之“過”字竹书作“拧保则此“摹弊只蚩勺鳌斑m”。“適”,《玉篇》释“得也”“往也”。“摹弊鳌暗谩保而“欲”作“容”,则竹书此爻之义为朋从而容得,与今本此爻之旨相去不远。刘先生指出“欲摹敝确义还须进一步考证。(第6页)[15]
陈斯鹏先生认为“欲”,当释为“Α保疑“Α奔础班尽弊忠焯澹6]。
简15“杲(冥)迹ㄔィ”(第158页)[1]。原释“杲”字,今帛本均作“冥”。
陈伟先生认为可能是“某”字异体,读为“晦”,与“冥”字辞义相同[17]。徐在国先生释为“榠”,读为“冥”[3]。廖名春先生疑当隶定为上从眇下从木之字。其义为不明,与“冥”字含义当同。[16]
简21“亡(无)忘又(有)疾,勿药又(有)菜”。“菜”,今帛本均作“喜”。原释者以本字解“菜”(第166页)[1],不通“喜”。
廖名春先生疑“喜”当读为“嘻”,训为痛;“菜”,疑读为“肌保训为恨(第16页)[18]。徐在国先生认为“喜”(晓纽之部)当从简本读为“菜”(清纽之部)[3]。张新俊先生则主张,简本的“菜”,是今帛本“喜”字的同音假借字[19]。黄锡全先生认为“喜”、“菜”均为“治”之借字[9]。
简22“不(家)而ǎㄊ常”(第166页)[1]。今帛本均作“不家食”。
廖名春先生以“而”为衍文。如果作“不家而食”,“家”与“食”一样,就成了动词。而先秦秦汉文献里的“不家”或“未家”,皆为不成家、不发家之意,显与卦义不符。[20]
吴新楚先生则认为“而”字非衍文,而是一个把隐性语法关系变为显性语法关系的重要虚词,突显了“家”与“食”的承接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他读“家”为“稼”。简文“不家而食”意指不耕而食。(第15页)[21][22]
简22“曰班车(卫)”。“”字,原释者谓字待考(第167页)[1]。今帛本皆作“卫”。
廖名春先生疑此字为“刈”字异体,从“乂”得声,当读为“乂”。“乂”与“卫”同属月部,音近通用。训“安”、“治”义。[20]
黄锡全先生认为,此字当为从戈、爻声字,可能是“效”字异体。效与卫双声。但楚简在此当读“臁被颉敖稀保泛指车。[9]
何琳仪、程燕先生亦认为字从戈,爻声。“爻”“卫”双声可通。据子弹库楚帛书,此字似应读为“殽”。[7]
秦桦林先生认为此字断不从“爻”。实乃“歲”字,与“卫”同音通假。战国古文中,“歲”字所从“戉”多省作“戈”形,所从“步”之二“止”亦发生讹变。二“止”均有作“×”者。故此字实是从“戉”省,从二“止”的讹变字。[23]
简23“希ê危┨熘(衢)”。“”字,原释者谓字待考,疑兵器(第168页)[1]。今本作“衢”,帛本作“瞿”。
季旭升先生认为原释“”,字形隶定正确。可作两种考虑:一是直接通读为今本《周易》的“衢”,但先秦“丘”在之部,“衢”在侯部,韵部毕竟有点距离。二是先通读为“逵”,秦汉以后以同义音近换成今本《周易》的“衢”。[24]
徐在国先生认为字形隶定有误。上从非“丘”字,而是象羊角形。字当释为“贰薄!端滴摹罚骸艾罚两刃臿也。”其异体作“釪”。釪为耕田起土用的农具,后写作“铧”。釪与瞿、衢通假。[3]
简24“(弗)经于北洍(颐)”(第170页)[1]。
“”,帛书本作“柫”,今本作“拂”,阜阳本作“弗”。原释“”,读为“弗”,训违背义(第170页)[1]。廖名春先生认为,“”字上“弜”即“弼”。“弼”与“弗”,韵同声近,故通。“”字下部从隹从心,古音属微部,也与“弼”、“弗”韵近。“弼”有勇壮义,引申为勉力、努力。“经”就是“弼经”,义为努力经营。[25]徐在国先生指出,“”当是一个双声符的字,“弜”、“惟”均是声符,与“柫”、“弗”、“拂”为通假关系。[3]
“北”,帛本同,而今本、阜阳本皆作“丘”。廖名春先生认为,“丘颐”不辞,丘当为北之形讹。他疑“北”当读为“背”,“北洍”即“背颐”,也就是违背颐养之道。故“征”而有“凶”。[25]而刘大钧先生则认为,《玉篇》“丘”字又作“丠”,疑竹帛“北”字为“丠”之省。(第9页)[15]
简25“虎见”(第170页)[1]。
“见”字,廖名春[25]、徐在国[3]、苏建洲等都认为,应释为“视”字。裘锡圭先生已有专文讨论。“”字,今本作“眈”,帛作“沈”,原释:“疑‘蜳’字,与‘眈’音近。”(第171页)[1]廖名春、徐在国、孟蓬生[26]、苏建洲等都认为,此字当释为“融”字。但对字形结构的看法,苏建洲先生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融)”,应分析为从“凇钡蒙。其所从的“○”旁误写成了“口”形。[27]
简26“钦(感)亓(其)荆í剑”。“尽弊郑原释者谓字待考,就字形而言相近者有三:“臀”、“股”和“健保并以释“健蔽近(第172页)[1]。今本作“腓”。
廖名春先生主张“尽蔽“腓”之异构。“尽敝声符“稀蔽古文“弼”之或体之省,声与“腓”通。(第16页)[18]
季旭升先生也认为“尽笔恰半琛钡囊焯遄郑或至少是通假的关系。但他不同意廖先生对此字形声的分析。他认为,据唐兰先生的主张,“弼”字音义都来自“弜”,不来自“稀保因此要把“尽弊挚闯纱印板觥弊郑可能还要有其它旁证。季先生认为,此字上部可能应看成“發”。据裘锡圭《释勿發》一文,甲骨时代“發”字有一种写法即从“弓”从“攴”。因此,“尽弊钟κ游从“肉”、“發”声的形声字。[28]陈斯鹏先生亦认为“尽贝印叭狻薄ⅰ蔼稀鄙,即从“發”字初文“稀钡蒙。“尽笨捎搿半琛蓖ǎ“尽焙芸赡芫褪恰半琛钡牧硪灰旃埂#6]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尽蔽“腓”字异体,而不当以“健弊质椭。
简28“或丞(承)丌(其)恚ㄐ撸”。“怼保原释者指出此字《说文》所无,音与“憂”、“羞”通(第175页)[1]。今帛本均作“羞”。
黄锡全先生认为此即“憂”字。金文“憂”字本像人以手掩面形,后又从心作。爪下多一画“一”,可能表示手与身体相连之义,也可能为饰笔。犹如中山王壶的“爱”比圆壶的“爱”多出一笔。[9]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