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分析了人们之所以要发动兼并战争的原因,那便是由于人们的不知足,过于贪得无厌的结果。因此,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章)即是说,只有知道满足的满足,便永远是满足了,就不会去发动兼併战争,社会生产便不会遭到破坏,人民的生活也就不会那样困苦,人类社会也就自然和谐了。所以他说:“知足者富”(《道德经》第33章)。
老子还“是中国哲学史上抨击剥削制度不合理并有较为系统的言论的第一个思想家。”(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5页)他在《道德经》中对当权的封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滥竽。非道也哉!”(《道德经》第53章) 换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说:“在广大的农田已经非常荒芜,所有的仓库都已经空虚的情况下,而他们自己所住的宫殿却非常整洁,穿着非常华丽,佩带着锋利的宝剑,拥有吃不完的精美饮食,占有用不完的财富,这是多么不合理啊!这就叫做剥削人民的强盗头子。”
老子还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行为进行了愤怒的谴责,揭露了在社会大变革中所产生的新的封建的租税制度给人民带了饥饿。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第75章)这就是说:人民群众之所以饥寒交迫,那是由于统治者鲸吞的租税太多、剥削太重所造成的;人民群众之所以要起来反抗,那是由于统治者只顾保养自己生命而不顾人民死活,不断地敲榨他们所造成的。因此,他警告统治者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74章)又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道德经》第72章)即是说,人民是不怕死的,为什么要用镇压来恐吓他们?当他们不怕统治者威力的时候,那更为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所以,不要逼得人民不能安居,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的动乱和危机。老子这种反剥削、反压迫和谴责统治者的言论,乃是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一种表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要求统治者一定要像“天之道”那样公平合理地办事。他形象而生动地比喻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第77章)再次明确指出,当前那些封建统治者,实行的“人之道”是不公道的,只有以道治国的人,才能按“天之道”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办事,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老子在《道德经》中针对春秋末年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激烈的抨击之后,还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侵略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美满的一个理想的人类和谐社会的蓝图。这个理想的人类和谐社会的蓝图就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80章)
这种“小国寡民”思想乃是《道德经》中极为重要的政治观和社会历史观。过去许多学者都对此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老子要把人类社会拉回到洪荒未开的原始社会去,是一种倒退,是代表没落贵族的一种没落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天大的误会。张松辉教授在《老子研究》一书中为它进行了昭雪平反。他认为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的极端落后,当时还没有什伯之器、车船、兵甲、文字等人类先进的东西,也没有国家的存在。而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则不仅已经有了什伯之器、车船、兵甲、文字之类先进东西,只是不去使用它们而已;而且还有了国家的存在,并有“邻国相望”,只是没有国于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彼此都能和平共处,这也正是“虽有甲兵而无所陈之”的道理,这正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