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1)学毕(3)

2013-09-14 01:13
导读:(四)其他。有三猜,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写西门庆问王婆“间壁这个雌儿(指潘 金莲)是谁家的老小”: 王婆道:“大官人怎么不认得?他
(四)其他。有三猜,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写西门庆问王婆“间壁这个雌儿(指潘 金莲)是谁家的老小”:
    王婆道:“大官人怎么不认得?他老公便是每日县前卖熟食的。”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 糕徐三的老婆?”王婆摇手道;“不是,若是他的,正是一对儿。大官人再猜。”西门庆道 :“可是银担子李二哥的老婆?”王婆摇手道:“若是他的时,也倒是一双。”西门庆道: “倒敢是花胳膊陆小乙的妻子?”王婆大笑道:“不是。若是他的时,也又是好一对儿。大 官人再猜一猜?”西门庆道:“干娘,我其实猜不着。”
    这三猜使潘金莲所适非人得到突出和强调,以至后来王婆说出潘金莲是武大郎的老婆,“ 西门庆听了,叫起苦来说道:‘好块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 自古道:骏马却驮疾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相配。’”
    也有三气,如第四十七回“一打祝家庄”,金评:“极忙中写李逵三番气闷事:第一番要 做探路,宋江不许;第二番得做先锋,阔港截住;第三番寻人厮杀,不见一个。”
    还有三讨钱,第三十六回写薛永使枪棒卖膏药就观众敛钱,“那汉把盘子掠了一遭,没一 个出钱与他。那汉又道:‘看官高抬贵手。’又掠了一遭,众人都白着眼看,又没一个出钱 赏他。宋江见他惶恐,掠了两遭,没人出钱,便叫公人取出五两银子来。……”这里未至三 遭而止,但宋江出银子应就是那汉第三遭的成绩了。
    《水浒传》“三复”情节置于明处的不少,隐形变化暗以用之者更多,还有时如三度招安 中穿插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连环“三复”的情况,更使此书叙事“三复”情 节运用如织,“三而一成”的特色更为鲜明。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三极”建构
    “三极”建构称名本于《周易》以天、地、人为“三极之道”,用指中国古代小说三位一 体的叙事模式。但在古代对“三极之道”的理解中,有时“三”为量度,如《左传·昭公三 十二年》注引服虔曰:“三者,天、地、人之数。”这种情况下“三极”建构所体现的是“ 三极”之道互补稳定的一面;有时“三”作“参(cān)”,是动词,表参预、参赞等义, 如《荀子·王制》曰:“故天地生君子、君子者,天地之参与。”这意思是说“君子”即“ 人”,与“天地”之互动相参预、参赞而为“三”。在这个意义上,“三极”建构所体现的 是“三极之道”矛盾发展的一面。因此,“三极”建构的实际表现就有了两种类型:互补稳 定型和矛盾发展型。这两种类型在《水浒传》总体构思、人物组合和情节设计中都有广泛的 运用和杰出的表现。
    《水浒传》中互补稳定型“三极”建构主要体现于全书的总体构思和人物组合,其形式大 致为三者的并立或三足鼎立。
    首先,由于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和著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统,《 水浒传》故事虽自历史记载和传说、说话而来,但在陆续写成和加工写定过程中,此书形成 的总体构架实有基于天、地、人“三极之道”的考量。《引言》中陈抟论宋之得天下“正应 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的话,透露了此书以“三极之道”理解所写故事并为全书 思想框架的消息。这个思想的框架落实为全书布局,就是不同层次“三极”结构的安排。常 常为当今读者忽略的第一回作为全书“楔子”的那个“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的 荒唐之言,实际是作者对《水浒传》故事最终理解的演义,即天上降下一番灾疹,地下生 出一群妖魔,人间酿出一场祸乱,是天、地、人“三极之道”运动的结果,即此回书中论说 妖魔出世的三个原因后所归结的“天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表现于正文,在“三极之道”的思想框架下,《水浒传》中九天玄女、皇帝与宋江等形成 布局上大致稳定的“三极”建构。九天玄女授宋江三卷天书时所传“法旨”中说:“汝可替 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这实际是 代表天意要宋江“暂居水泊”,“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而宋江形象的意义就 是“替天行道”,即体“天”之意,为宋天子忠臣。从而《水浒传》故事架构第一步就落实 为九天玄女、皇帝与宋江的“三极”建构。在这一建构中,代表天意的九天玄女高高在上, 遥控宋江与皇帝的对立统一。这虽然是高度象征和抽象性的,但是书中九天玄女、石碣天书 等不止一次的出现,表明作者意图和实际创作中对这一“三极”关系的重视。而宋江与皇帝 对立的形成又是奸臣蒙蔽“圣聪”的结果,所以《水浒传》故事发展要解决的具体矛盾是“ 反贪官”,书中虽不免有对“天子不明”的讽刺,却一直寄希望于他的“招安”。这就是如 世所公论,《水浒传》的基本倾向是“反贪官不反皇帝”,从而书中水浒英雄与贪官和皇帝 又形成具体内容结构上的“三极”建构。一部《水浒传》人物事件林林总总,其实都从属于 “天、地、人”——“九天玄女、皇帝、宋江”——“皇帝、贪官、水浒英雄”等不同层次 “三极”建构生成和解体的过程。这虽然是《水浒传》之为书隐蔽以至于显得不够确切的框 架,却是在其思想艺术的深层次上始终居于支配地位的东西,因而对于认识全书有重要参照 价值。包括因为鄙薄其九天玄女、天书之类描写为迷信成份而忽略不计等片面的考察,一切 离开这一总体框架或根本结构的孤立的个别的研究,都不能真正说明全书的基本思想倾向和 艺术建构;而关于《水浒传》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的一切正确的说明,都可以而且应该 与它“三极”建构的总体框架或根本结构联系起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水浒传》在其“三极”建构的总体框架之下,山寨义军或地方势力团伙林立的状 态大致“三位一体”。如第三十二回说:“那青州地面,所管下有三座恶山:第一便是青风 山,第二便是二龙山,第三便是桃花山。这三处都是强人草寇出没的去处。黄信却自夸要捉 尽三山人马,因此唤作镇三山。”第三十六回写宋江刺配江州途中揭阳岭、揭阳镇、浔阳江 三处地各有主,称“三霸”;第四十七回写杜兴道:“此间独龙冈前面,有三座山冈,列着 三个 村坊:中间是祝家庄,西边是扈家庄,东边是李家庄。……这三村结下生死誓愿,同心 共意……”清风山、对影山人马随宋江上了梁山,第五十七回乃又称桃花山、二龙山与白虎 山为“三山”,回目即“三山聚义打青州”,等等。可知书中所写各种团伙林立的情况多半 是三位一体的。
    第三,《水浒传》人物组合也多“三位一体”。这可以不包括各种刺配的故事都是事主与 随行公人的“三人行”,可是大聚义前各山寨头领数值得注意,此据百回本表列如下: 次第      山名   回     头领        人数

1      少华山    2    朱武 陈达 杨春    3 

2      桃花山    5     李忠 周通      2 

3      梁山泊    11    王伦 杜迁 宋万   3 

4      清风山    32    燕顺 王英 郑天寿  3

5      对影山    35     吕方 郭盛     2 

6      黄门山    41   欧鹏 蒋敬 马麟 陶宗旺4 

7      饮马川    44  邓飞 孟康 裴宣      3 

8      白虎山    58      孔明 孔亮     2 

9      二龙山    58  鲁智深 杨志 武松     3 

10     芒砀山    59     樊瑞 项充 李衮   3

11     枯树山    67    鲍旭          1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上表列十一座山寨,头领 一正二副为三人者有六座,虽只占全部的微弱多数,却不应当被看 作偶然或无意义的。而梁山泊首领凡三变:初为王伦等三人,“小夺泊”以后是晁盖、宋江 、吴用,卢俊义上山后仍奉祀晁盖的灵位,实际的头领是宋江、卢俊义;二龙山头领也经三 变:先是邓龙,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夺并为山寨之主(第十七回),武松上后便成“三位头领 ”(第五十七回)。至于其他人物组合还有“阮氏三雄”、“祝氏三杰”、揭阳“三霸”(揭 阳岭李俊、李立兄弟,揭阳镇穆弘、穆春兄弟,浔阳江张横、张顺兄弟)等。这在《水浒传 》结构上形成低一级层次却更具稳定性的“三级”建构。
    这众多的三人组合应当都是有意的安排,第二十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有明证。这回书 写林冲杀王伦夺泊之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吴用坐了第二位,又推公孙胜坐第三位。公孙 胜 推辞,“林冲道:‘今番克敌致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 必推却。’公孙胜只得坐了第三位”。可知书中写各山寨团伙头领多为三人的现象实与“鼎 分三足”的观念相关,而“三足鼎立”之象正与“三极之道”契合。第五十七回写呼延灼归 顺梁山,余象斗评曰:“观延灼言非是不忠于国,实慕三三。”(注:窃以为“三三”当是指第七十二回宋江乐府词所谓“六六雁行连八九”即六六三十六, 重之七十二之数的生成基数为“三”,即“三生万物”之义,待考。)看来这位书贾兼作家、评 点家已经觉察到《水浒传》人物配置以“三”为度之奥妙。顺便指出,《水浒传》不仅人物 组合多三位一体,而且书中人物的排行称谓也多用“三”,如宋三郎(江)、张三郎(文远)、 拼命三郎(石秀)、扈三娘、陈三郎、镇三山(黄信)、河北三绝(卢俊义)等等,嗜“三”之奇 ,都足耐人寻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水浒传》中矛盾发展型“三级”建构主要体现在情节的设计,其原理为《庄子》所谓“ 二与一为三”——“二”因“一”的参入而成“三”,即两极对立一极用中的相参。
    矛盾发展型“三级”建构是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常用的套路。俗语“三个女人一台戏”,就 是这一叙事套路的生动概括,而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必于才子佳人外出一小人拨乱其间和现代 鸳鸯蝴蝶派小说“三角恋爱”模式,则是小说中比较典型的“三极”建构情节。这一切早在 《水浒传》中已有络绎不绝的表现。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武松迫使蒋门神置酒与施恩陪话,席间武松自叙平生:
    酒至数碗,武松开话道:“众位高邻,都在这里:我武松自从阳谷县杀了人,配在这里, 闻听得人说道:‘快活林这座酒店,原是小施管营造的屋宇等项买卖;被这蒋门神倚势豪强 ,公然夺了,白白地占了他的衣板。’你众人休猜道是我的主人,我和他并无干涉。我从来 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今日我本待 把蒋家这厮,一顿拳脚打死,就除了一害。且看你众高邻面上,权寄下这厮一条性命。则今 晚便教他投外府去。若不离了此间,再撞见我时,景阳冈上大虫便是模样。”
    这里本是蒋门神夺了施恩的酒店,形成对立的两极;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参预其间 ,从而形成“三生万物”状矛盾发展型的“三极”建构。类似故事情节,还可举出武松杀嫂 和斗杀西门庆,武松十字坡遇张青夫妻;鲁智深为金翠莲父女拳打镇关西,为刘太公的女儿 打周通;林冲为晁盖等杀王伦;石秀为杨雄捉奸等等,故事虽各有不同,“二与一为三”的 “三极”建构却是一致的。
    这些故事都属全书中最好的片断,其“三极”建构的情节设计使故事峰回路转,顿起生机 。这里,没有两极的矛盾不会有故事,单是两极矛盾而没有第“三极”参预,则不会有故事 的发展;从而凡有二人纠葛,必出第三人参预其中以成局——三点成面,形成《水浒》情节 设计的“三极”建构模式。最典型的莫如第九回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林冲一节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 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 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 智 深。
    这里鲁智深的仿佛从天而降,使故事的发展陡然转折,林冲绝地逢生:若无鲁智深的出现 ,小说和它的人物林冲就无疑地没“戏”了。而许多情况下看似随意的布置,如第二十四回 西门庆勾搭上潘金莲一节描写:
    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说道:“你两个做得好事!”
    金圣叹于此句作眉评曰:“王婆冲奸又作一篇小文读。”“冲奸”的故事构架即“二与一 为三”。金圣叹虽然大言“易穷则变……变出一部《水浒传》”,却还没有感觉出“王婆冲 奸”的设计实乃基于“三”之妙用的“三极”建构之法。
    综上所述,《水浒传》叙事“三而一成”是一个大量而又多样化的存在,并且这种种用“ 三 ”的叙事手段又往往交叉错杂,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三打”与“三言之”间错而出,武松 杀嫂和斗杀西门庆的“三极”建构中有“三问”……。而更多的是“三而一成”手法与其 他有“数”之用语、情节的交错,如“三阮撞筹”与“七星聚义”为一回(第十五回),“三 卷天书”与“九天玄女”相对(第四十二回),“连环计”与“三打祝家庄”(第五十回)、“ 大兴三路兵”与“摆布连环马”(第五十五回)相映,以及前述“三度招安”中穿插“两赢童 贯”与“三败高太尉”,又“十分光”中有“三十八笑”等等,真所谓“参伍一变,错综其 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但在《水浒传》的以“数”定“象”中,“三而一成”明显 是最 大量、最突出和最多姿多彩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比较集中于第八十回之前,但是不嫌夸张 地仍然可以说,它构成了《水浒传》“三而一成”为中心的数字化叙事系统。这当然是极具 比喻性的说法,很难说它作为“系统”有多么完整、缜密,但我们说它好象是一个系统应 该是可以的。这成为《水浒传》艺术一大突出特点,中国小说叙事艺术一大奇观。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如上述《水浒传》人物配置中众多的三人组合应当都是有意的安排,进一步“三而一成” 成为我们所谓的《水浒传》“数字化叙事系统”的中心,也不是偶然的现象。这可以从第二 十八回《武松醉打蒋门神》写’三碗不过望”得到证明:
    武松道:“我和你出得城去,只要还我无三不过望。”施恩道:“兄长,如何是无三不过 望?小弟不省其意。”武松笑道:“我说与你。你要打蒋门神时,出得城去,但遇着一个酒 店便 请我吃三碗酒,若无三碗时,便不过望子去。这个唤作无三不过望。”
    这里,武松的解释固然是情节的需要,但同时透露这一情节描写正是作者要卖弄“三”的 学问。所以袁无涯本李贽眉评曰:“这学问语句从三碗不过冈来,却会变用。”金圣叹夹批 曰:“此等好句法,恰好从三碗不过冈脱化出来,前后掩映绝倒。”实已指出《水浒传》作 者笔下有意错综“三”数,颠倒“三碗不过冈”。虽然李贽、金圣叹均未深究,但是应可以 此类推,《水浒传》其他络绎不绝、交错如织的“三而一成”的叙事,何尝不是有意的妙笔 生花;更推而广之,我们所谓“好象是一个系统”的“《水浒传》‘三而一成’为中心的数 字 化叙事系统”,又岂能完全是作者的无心插柳!
    所以,回到本文的题目,《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玩味的 文 学现象。其意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概括地说,除一般加强艺林的生动性真实性之 外,突出的作用是“三”从有限之极、无限之始的哲学高度,赋予了“三而一成”叙事以艺 术的张力;这种张力适应着中国古代“以三为成”生活习俗造就的审美心理,从而满足了听 闻与阅读的期待,进而说书人——听众或作者——读者约定俗成,使“三而一成”积淀为中 国古代小说极具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传统之一。如果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标志了这一小说艺 术传统的真正确立,那么《水浒传》大量而变化多端的运用则是这一传统的进一步成熟和发 展。但是,尽管这一传统在后来的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乃至《儒林外史》、《 红楼梦》等书中得以继承并有新异的表现,而明清评点家似没有人真正从艺术规律的角度注 意它;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特别是近年关于中国叙事学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却还是未 见有人研究它,至于有深入的探讨,还更待将来罢。 大学排名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而一成”的艺术,笔者虽努力期有所发明,但本文对《水浒传 》 的这项研究仍还是初步的尝试。因此,在希望本文得到专家学者指正的同时,更希望其所拈 出中国古代小说“三而一成”的叙事学民族特点能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引出关于中国古代 小说叙事理论的更多更好的发明,逐步从惯常套用外国或中国古代文论以研究古代小说的圈 子里跳出来,建立起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的理论。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水浒传》谶言初探(1)学毕业论文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