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1)学毕

2013-09-14 01:1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1)学毕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上古先民对数的发明和应用,有实用计数的一面,也有作为抽
上古先民对数的发明和应用,有实用计数的一面,也有作为抽象概念把握世界的一面。这 后一面从计数的实践中来,其发展即为“数”的哲学。从“数”的哲学看世界,则小至毫末 ,大至宇宙,万事万物,莫不有“数”,从而通过“数”可以实现对世界的把握。有史几千 年以来,人类对世界的“数”的把握形成一定的法则与传统。这些法则与传统因地域种族等 的差别而有复杂内涵和神秘性。这种内涵和神秘性往往根基于人类各民族对最早产生的若干 数字的认识,其中“一”、“二”、“三”具有特殊地位和最深远的影响。
    这里单说“三”。据现代人类学家的调查,许多原始民族用于计数的名称只有“一”和“ 二 ”,偶或有“三”(注:参见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的数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引T ·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列维布留尔则《原始思维》。)。另从人类一般经验看,现代幼儿数学启蒙,一般从“一”到“二”比 较容易,到了“三”就会略感困难。这些现象有助于说明,“三”曾经是原始先民使用的最 高数字。《庄子·齐物论》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以为 “三”以后就“巧历不能得”,当有人类计数发生之初以“三”为最高阶意识的残留。这也 可以说明,为什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话中,“道”至“ 三”依次相生,而“三”一下就“生万物”之理。这个道理从“道”至“三”依次相生看 即“三”为“数之小终”(注:《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从“三”一跃而生“万物”看“三”又是数之大始;换句话说 ,在上古历史的某个阶段上,先民意识中的“三”曾为数之有限之极,无限之始,举“三” 而一切“数”俱可包括其中。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个意识积淀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就是生产、生活中以“三”为成数,事无巨细, 至“三”而成。这在先秦典籍所载各种制度礼仪风俗习惯中可以看得出来。《论语·泰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至第三的“乐”而“成”,就体现至“三”而成的 道理。《礼记·曲礼上》:“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为成。”汉儒董 仲 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则总结为“天以三成之”,又说:“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后来司马迁《史记·律书》也说:“数……成于三。”可知“三而一成”乃中国人文的律度 ;“三”并且只有“三”才是人为最恰当的度数。《荀子·礼论》论“三年之丧”说:“三 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为至隆,……三年,事之犹未足也,直无由进之耳。”这 段话从具体的方面道出人为到“三”而不过“三”即“三而一成”的道理,也就是“三”为 有限之极,无限之始,举“三”而一切“数”俱可包括其中。
    作为中国古代人文的律度,“三而一成”也是中国叙事的普遍原则之一,各体叙事文学中 都有表现,尤以小说中表现突出,发展出某些小说叙事模式。对此,笔者曾著文有所论述(注:拙作有关文章是《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见《文学遗产》199 7年第1期;《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见《齐鲁学刊》1997 年第5期;《“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见《齐鲁学刊》1999年第1期 。)。现在看来可以总结为三个基本的样式,即“三事”话语、“三复”情节和“三极”建构(注:“三事话语”是本文首次提出;“三复情节”、“三极建构”见注③所列诸文。这些概 念的提出非有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没有外国的或古代的成说可以借用,另一面是因为靠借 用外国或古人理论的研究常常不免削足适履,所以至少在这类外国和古人的著述不曾语及之 处,研究者应该而且必须按头制帽,作出自己的概括。为着创建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古代文 学的理论,盼这些不成熟的概念能得到专家读者的认真对待。)。这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注:参阅注③所列诸文。),但《水浒传》对“三而一成”各种叙 事模式的运用似更大量和灵活多样。
    《水浒传》成书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继承了前者以“数”定“象”绘制文学图卷 的传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金圣叹评改《水浒》首重这一特点。此书《引首》“词旧”一 首后接邵尧夫诗一首(本文引《水浒传》除特别说明者外,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排印 本),金改本于邵尧夫名下评曰:“一个算数先生。”又“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下评 曰:“十五、五十,颠倒大衍河图中宫二数,便妙。”又“陈抟处士”名下评曰:“又一个 算数先生。两位先生胸中,算定有六六三十六,重之七十二座矣。”又“一连三九二十七年 , 号为三登之世”下评曰:“笔意都从康节、希窦两先生来。”更于第一回正文开篇“话 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句中 “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下点断评曰:“合成九数,阳极于九,数之穷也。易穷则变,变出一部《 水浒传》来。”邵尧夫(雍)与陈抟都是宋代著名象数学家,《水浒传》开篇著此二人,又频 以“数”叙事,特别“九”为“三三”,所以金圣叹评《水浒》,处处说它由“数”而来, 特别是由“三”而来。这一点很少被人注意,也很容易被误解以为妄说,其实是应该能够发 人深思的。
    从中国的人文传统看,金圣叹说“易穷则变,变出一部《水浒传》来”,并非信口开河。 这 里“易穷则变”即《易·系辞上》所谓“参伍一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 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金圣叹的话是说,一部《水浒传》从“错综其数”和“极其数” 的变化而来。从《水浒传》成书实践看,这当然是唯心的判断。但是,此书至少《引首》和 第一回文本特重“数”和“数术家”,用“数”络绎不绝,更在“数”中突出“三”,乃是 一个事实,而且通观《水浒传》之用“数”,即使把“三碗不过冈”、“扎缚三层高台”、 “马步三军”、“三只船上三个人”、“(宋江)共饮过三杯仙酒,一枚仙枣”,然后得九天 玄女授“三卷天书”之类用“三”的话忽略不计,单从有具体描写之“三而一成”的细节、 情节和结构性安排来看,其量大和变化多端并时或带有关键意义,金圣叹评《水浒》从“数 ”入手,何尝不有一定的道理!但金圣叹看《水浒》用“数”的眼光基本上只是“数术家” 而非文艺家的,所以后来评语中仅止于计数,如说潘金莲对武松“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 西门庆见潘金莲“通计三十八笑”之类,并没有引出科学的结论,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书中“ 三”之为用有切实而深入的说明。这就成了留待后人的课题,却至今未见有研究者注意。因 不揣浅陋,为之梳理枚举有关材料,述论如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三事”话语
    “三事”话语指接连作三个或三面并标明为三者的叙议或描写。这一手法可溯源于先秦两 汉典籍,如《周易·系辞下》:“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 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以及《史 记 》之“约法三章”等等。在小说中也早有《三国志平话》关云长与曹操“约三事”的描写,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五《张辽义说关云长》,进一步演为写张辽以“三罪”、“三便” 说关羽降曹,然后关羽与曹操约“三事”而降。这个写法至《水浒传》而屡见不鲜,变化多 端 。以内容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三个条件。这有时是矛盾斗争中占主动一方胁迫对方做“三件事”,如第二十回《宋 江怒杀阎婆惜》写阎婆惜拿了宋江的招文袋:
    婆惜道:“……这封书,老娘牢牢地收着。若要饶你时,只依我三件事罢!”宋江道:“休 说三件事,便是三十件事也依你。”婆惜道:“只怕依不得。”宋江道:“当行即行。敢问 那三件事?”阎婆惜道:“第一件,你可今日将原典我的文书来还我,再写一纸,任从我改 嫁张三,并不敢再来争执的文书。”宋江道:“这个依得。”婆惜道:“第二件,我头上带 的,身上穿的,家里使用的,虽都是你办的,也委一纸文书,不许你日后来讨。”宋江道: “这个也依得。”阎婆惜道:“只怕你第三件依不得。”宋江道:“我已两件都依你,缘何 这件依不得?”婆惜道:“有那梁山泊晁盖送与你的一百金子,快把来与我,我便饶你这一 场天字第一号官司,还你这招文袋里的款状。”
    阎婆惜提出的第一、第二件事照应前回情节;但宋江并没有收那一百两金子,又另外拿不 出,而婆惜决不退让。所以这第三件事把宋江逼到绝路而至于“杀惜”,故事也就到了高潮 ,并引出后面的故事。这“三件事”明显的有承前启后作用。又如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 回,写“武松醉打蒋门神”: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武松道 :“第一件,要你便离了快活林……”,蒋门神应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 ……与施恩陪话。”蒋门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道:“第三件,……连夜回乡去,不 许你在孟州住。……你依得么?”蒋门神连声应道:“依得,依得,蒋忠都依。”
    这里武松接连提出的“三件事”都照应前回情节,而蒋门神也三应“依得”,使武松之“ 醉打”痛快淋漓,把故事推至高潮,故事作为“武十回”的一大段落几乎题无剩义;唯蒋忠 尚在,还可有后事留作下文分解。
    其他“三件事”的细节描写似乎专用于李逵形象的塑造,并且都是李逵请求下山干事时发 生 。一是第四十二至四十三回写李逵要求下山搬取老母:
    宋江道:“兄弟,你不要焦躁。既是要去取娘,只依我三件事,便放你去。”李逵道:“ 你且说那三件事?”……宋江道:“……第一件,径回,不可吃酒。第二件,因你性急,谁 肯和你同去?你只自悄悄地取了娘便来。第三件,你使的那两把板斧,休要带去,路上小心 在意,早去早回。”
    这三件事针对李逵性情而设,并为下文伏笔,金圣叹所谓“怕事却生事,省事偏多事”, 故事的发展便摇曳生姿。
    二是第六十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写吴用下山,要找“一个粗心大胆的伴当”,李逵 毛遂自荐后:
    吴用道:“你若依的我三件事,便带你去;若依不的,只在寨中坐地。”李逵道:“莫说 三件,便是三十件也依你!”吴用道:“第一件,你的酒性如烈火,自今日去便断了酒,回 来你却开;第二件,于路上做道童打扮,随着我,我但叫你,不要违拗;第三件最难,你从 明日为始,并不要说话,只做哑子一般。依的这三件,便带你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这三件事也是针对李逵性情而设,具体内容除断酒外因后来情节的需要作了变化。依金圣 叹之见,这是既“以李逵之丑喧动员外”,又“如此,方得一片笔墨入于卢员外正传去”。 其 实,这“三件事”的限制也使李逵的性格激射出异样光彩,为“卢员外正传”平添谐趣。
    三是第七十四回写燕青赴泰安寻任原相扑,李逵私自下山做燕青的帮手:
    燕青道:“……你依的我三件事,便和你同去。”李逵道:“依得。”燕青道:“从今路 上和你前后各自走,一脚到客店里,入得店门,你便自不要出来。这是第一件了。第二件, 到得庙上客店里,你只推病,把被包了头脸,假做打齁睡,便不要做声。第三件,当日庙 上,你挨在稠人中看跤时,不要大惊小怪。大哥,你依得么?”李逵道:“有甚难处!都依你 便了。”
    这三件事也为李逵性情而设,却是文章先要显燕青手段,后来转入李逵大闹庙会和乔坐衙 的预先安排。
    如果笔者检索无误,写李逵“三件事”的“三事”话语只有上述三次。这三以“三件事” 写李逵,一面看是金圣叹评《读第五才子书法》所谓的“正犯法”,作者才大如海,“故意 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另一 面看 也是“三而一成”,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这是不是作书人有意为之。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水浒传》谶言初探(1)学毕业论文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