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 评价帝王的三要点
在当代历史文学创作中,帝王常常是人物描写的中心,成为作者们极为热衷的事情。《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成吉思汗》、《汉武大帝》等等影响很大的小说和电视连续剧,都以帝王作为主角来展开艺术描写。这里当然不应设什么禁区。问题在于怎样写才是成功的。我认为,在写帝王的时候,不但要看他们所写的历史是否可信,不但要看艺术表现是否栩栩如生,更重要还要看它们对于作为作品的主角的封建帝王的评价是否准确和正确。
那么,我们在描写那些有作为的帝王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第一,我们的作者们不要把这些帝王看成是天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谁成为帝王,是封建内部斗争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恩格斯曾经说过:“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1](p733)同样的道理,像汉代的汉武帝出现,是历史需要的结果,因为在那个时期,匈奴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帝王出来平定匈奴之乱。如果没有刘彻,“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充当的”。那种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故意渲染某个帝王出生时就不同凡响,有什么天人感应的现象发生,连孩子哭声都不同凡人,似乎他真是上天派下来专为解决某个历史难题的人物。这样一些描写,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伪艺术伎俩。
第二,我们的作者们应当把帝王置于历史发展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帝王总生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的现实是否是必然的合理的呢?即是否合符历史潮流?如果现实是必然的合理的,你肯定这个现实,拥抱这个现实,那么你是对的。但是如果历史潮流已经向前发展了,那么就显示出原有的现实的不合理,必须加以调整或推翻。我们的作者不应该总是守住黑格尔的那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应该听一听马克思的话:“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比方说,人民在自己的发展中从君王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就是否定自己从前的政治存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4](p169)我们还可以更具体地听一听恩格斯的话:“法国君主制在1789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替代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1](p215-216)如果我们听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那么他们的思想是清楚的:一定阶段的社会现实不一定是必然的合理的,应该加以赞扬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原有的现实可能不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那就要用新的、更富有生命力的现实加以取代。对于帝王及其行为的评价,就应该用这样的观点加以衡量。
例如同样是生活于封建社会的帝王,也有一个是生活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是衰落时期的问题,我们对于他们作为的评价,就不能不考虑这种区分。
还是以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为例。这部电视剧的主要人物汉景帝和汉武帝,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电视剧的主要内容写了汉景帝平定内部的七国之乱,建立汉代中央集权,汉武帝讨伐匈奴的胜利,扩充了疆土,就应该放到这个历史背景中去加以考量。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籍,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但是汉高祖在立国以后,留下了两大问题没有解决。一个诸侯王割据,汉朝廷直接统辖仅有十五郡,其他地方由诸侯王统辖。当时这样做,对于汉高祖来说实在是出于无奈,因为不分封,大家不能齐心合击项籍,不能齐心推他为皇帝。但分封之后的局面与战国时代的割据局面十分相似,国家未能统一起来,也时时威胁汉王朝的稳定。另一个是对于匈奴的和亲政策。汉高祖也曾率三十二万军队进驻平城(今山西大同县东),准备袭击匈奴。被匈奴冒顿率40万骑兵围困平城七日,汉高祖不战自退。从此匈奴更加强大,经常入寇西汉王朝西北部边境,汉朝只能忍辱退让,以和亲政策求得暂时的和平。但历史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汉景帝时期,诸侯王割据问题进一步激化,公元前154年发生了吴、胶西、楚、赵、济南、淄川、胶东七国诸侯王联合反叛,形成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奋起应战,运筹帷幄,派智谋过人的周亚夫击败七国叛军,灭了诸国。此后皇子受封为侯,只征收税租,不再管理政事,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结束了诸侯割据制度,符合历史潮流,也加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功绩,作为这场削藩战争的最高代表汉景帝有历史贡献,应予以积极评价。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对于汉景帝的评价应该说是大体不错的。汉高祖留下的第二个问题,即对匈奴的战争问题则由在位54年的汉武帝解决了。汉武帝从公元前133年-公元前89年开始对匈奴的战争,耗费了“文景之治”所留下的大量的经费和各种资源,重用卫青和霍去病等将领,动用了无数的人力资源,征战44年,打了几大战役,最终把匈奴赶往漠北,结束了匈奴对汉朝地域的侵扰。《汉武大帝》赞扬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特别是他对匈奴作战的胜利,这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评价应该说也大体不错。历史提供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机会,汉景帝、汉武帝虽然是封建时代的帝王,但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是应该得到适当的积极评价的。
第三,要写出帝王形象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定量分析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写出他们的悖论式悲剧。现在描写帝王形象的历史小说和电视连续剧,总是按所谓的“三七开”、“四六开”来评价,这种量化的评价必然会把帝王形象简单化,不可能把帝王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有的作者总是把全部兴趣放在这些帝王所谓的建功立业上面,农民和其他阶级的不满和他们的斗争,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没有成为对照的背景。
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也存在这个问题。编导者只关心表现他的“雄才大略”这一面,而没有展现他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给人民带来灾难的一面,当时的农民起义也没有进入到他们的视野;作者们只关注他性格中坚强的一面,没有强调他性格中残酷的一面;只强调他大败匈奴的战功,而穷兵黩武的一面则完全被忽略了……。
历史就是历史,表现汉武帝,要尊重历史。一定要把汉武帝的复杂性表现出来。汉武帝不完全是他本人,他就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他的一生,无论个人命运,还是政治生涯,都是复杂的。早年的汉武帝意气风发,雄心不已;晚年他权力独揽,但他的悲哀是连个亲人都没有。最后宁可把监国大权交给大臣,也不交给亲属。当他权力达到顶峰时,他实际也成了孤家寡人。汉武帝还梦想长生不老,导致各种迷信的骗子出入朝廷,搅扰朝政。晚年更是刚愎自用,性情古怪,朝令夕改,深不可测,太子被迫自杀,卫夫人也被迫自杀,后来谁被他任命为丞相,谁就会感到大祸临头,甚至有人哭着不肯做丞相。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汉武帝下“罪己诏”时,罪恶已经铸成,已经无法挽回。他为了支持对匈奴的战争,需要经费,不能不巧取豪夺。于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田三十亩按一百亩征收税租,口钱二十改为二十三,七岁起算改为三岁起算,结果,贫民生子多杀死,农民贫困破产。在汉武帝统治下,“海内虚耗,人口减半”。这是汉武帝自己没有想到的。
汉武帝完全是个悖论式的悲剧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个普通人,有人性人情,但又是一个政治家,擅权专断,不讲道理;他是一个明君,深知自己的责任,但又是一个暴君,杀人如麻;他权力大无边,臣民们都围着她转,但他又是孤家寡人;他是一个情种,他钟情于女人,知道女人需要什么,可他又是一个无情的人,顷刻之间,见异思迁,移情别恋,而且说杀就杀;他是一个硬汉子,杀发决断,敢作敢为,但又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害怕他做的事情有可能失败……这样的复杂的人物性格,不是“三七开”、“四六开”的定量分析可以表现出来的。应该充分展现他的多面性格,展现他内心的痛苦,展现他最后的又胜利又失败的悲剧悖论……可惜得很,目前我们所见到电视连续剧恰恰停留在这种“三七开”的定量分析中,因而无法展示特定时期帝王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艺论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参见童庆炳. 历史题材创作三向度[J]. 文学评论,2004(3).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