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视界中的屈原与《楚辞》(1)学毕(3)
2013-10-02 01:14
导读:注释: 1、文化诗学(thepoeticsofculture),系借用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斯蒂芬·葛林伯雷(StephenGreenblatt)的术语。 2、胡适,《胡适文集》第三册页73-7
注释:
1、文化诗学(the poetics of culture),系借用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斯蒂芬·葛林伯雷(Stephen Greenblatt)的术语。
2、胡适,《胡适文集》第三册页73-7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据《史记》页1900-19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同注2。
5、同注3。
6、注3、注5。
7、详见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著《影响的焦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6 月版。
8、关于上古诗歌的“口述传统”研究,西方学界在20世纪有“帕里-洛德理论”。海外学者王靖献曾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诗经》,出版了《钟鼓集》一书,详尽地分析了《诗经》中的“套语”、“套式”等口述特征。这些研究在分析《楚辞》的形成过程方面,也是有参考价值的,尽管《楚辞》在“套语”、“套式”之类口述特征的表现上,与《诗经》有着很大的不同。
9、据《屈原赋今译·序例》,页2,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同注2。
11、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页884,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2、同注11。页376。
13、同注11、注12,页638。
14、同注3,页2370。
15、《楚辞补注》页8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史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楚辞补注》(王逸注,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
《楚辞集注》(朱熹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姜亮夫著《屈原赋校注》、《屈原赋今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胡适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