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宝黛爱情是经过长期的接触与了解后建立的。
一见钟情,但又不是一锤定音。宝黛爱情是经过长期的接触与了解后建立的。不光是两情的契合,还渗透着思想、志趣与精神格调的一致。
《西厢记》写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一锤定音;《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之相爱,也是一见钟情式的。《西厢记》是由情到欲,《牡丹亭》是由欲到情。在肯定情与欲的合理性方面自由恋爱合理性方面是反封建的积极意义的。但《西厢记》最后并没有跳出男主人公中进士后才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结局。《牡丹亭》以男主人公考中状元,父亲不承认这项婚事,最终由皇帝出面解决。宝黛爱情虽也有一见钟情的成分,但并非一锤定音。开始时,宝玉天性,视姐妹兄弟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他对才貌双全的宝钗眷恋,对湘云含情,对妙玉也有微妙的留恋,并非专爱黛玉,只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姐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何况年纪还小,还谈不上爱情。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后来钟情林黛玉,首先是精神格调的一致。十九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幕,宝玉为了替黛玉午睡解困,变着法子躺在林黛玉的床上,闻她袖中的奇香,与她说笑,讲扬州黛山林子洞一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最后小耗子摇身一变,变成一位最标致美貌的小姐——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林黛玉,这下林黛玉知道贾宝玉原来在编派她,便拧贾宝玉,拧得贾宝玉连连告饶。两人同床,却没有什么庸俗的性行为,整个过程可以用“纯洁无邪”四字来概括,情趣高雅,精神格调比较高。
薛宝钗、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关系中情趣格调也比较高,但是后来为什么对她们日渐冷淡而钟情于林黛玉呢?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宝黛思想上一致。
这是因为薛宝钗、史湘云都规劝贾宝玉读书做官,重视仕途经济学问,以便让贾宝玉日后继承祖业,光耀门楣。而贾宝玉却坚决反对走如贾雨村那样的仕途经济的道路,所以贾宝玉与与她们俩的感情裂痕日见加深,并斥责她们;“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尽说“混帐话”,甚至对她们粗暴地下遂客令。
而林黛玉则因“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三)、重人不重物、重实质而不重表面。
如十四回写北静王把圣上亲赐的念珠一串赠给宝玉,宝玉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回到府中,又珍重取出,转赠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地不取。” 试想北静王,身份比贾政还高,又是皇下赐的,这念珠想必也是珍贵之物,贾宝玉把它珍重地转赠给林黛玉,也算是对林黛玉非常看重了。可林黛玉不仅不要,而且掷之于地。见林黛玉是不重物的。
后来贾玉玉挨打后,托晴雯给林黛玉稍给她一块自已用过的旧手帕,倒使心领神会,感到礼轻意重,并在上面题诗表达自已的感情。 大学排名
贾宝玉曾经二次旁敲侧击,向林黛玉示爱,不仅没有被林黛玉接受,并且都没有好脸色给他看,这是为什么?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虽然心里喜欢《西厢记》,但仍认为是“淫词艳曲”,引用“混帐书”中词儿表达爱情是不正经的;二是他追求是真爱,是从内心发出的爱情表白,而贾宝玉旁敲侧击式借《西厢记》中词语表达爱情,在她看来,象是戏语,有一般公子哥儿嘻皮笑脸调情的味道,感觉到这种肤浅的表白并不发自内心,她自然不能接受。林黛玉追求的是真爱,而不是公子哥儿的调情。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打动林黛玉的心。一是,她在背后听到贾宝玉当着袭人与史湘云面说:“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时,她不觉又喜又惊,这里有段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她感到“所喜者,果然自已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是个知已。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死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后来又叹自已薄命,不禁滚下泪来。刚巧宝玉出来,见黛玉在流泪,禁不住给他拭泪,林黛玉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林黛玉用了一句激将法,说“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什么麒麟,可怎么说呢?”一名话又把宝玉说急了。急得头上冒汗。林黛禁不住近前伸手给他拭泪。宝玉瞅了她半天,方说了“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说:“真不明白这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叹道:“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心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已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只有在这时,林黛玉才真正觉得这些话是从宝玉心底里掏出来的,才从心底里接受了贾宝玉的示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林黛玉一次次用清纯的泪水,洗去了贾宝玉心灵上的污浊,贾宝玉也向林黛玉表示了内心的真爱。
薛宝钗如牡丹艳冠群芳,身体健康,而且很富有,林黛玉身体有病,弱不禁风,又家道中落,无依无靠,寄人篱下,且小心眼儿,常与宝玉三日好,两日闹,但贾宝玉自主恋爱,不考虑门当户对,家世利益,爱而知其恶,爱一个人,只要是真正是知音,真正是自已喜爱的,可以包容对方的诸多弱点、缺点,这种恋爱观不仅不合封建礼教,而且是很有前瞻性的。
三、体 物 之 情
贾宝玉 虽然是重人不重物,但是他对丫鬟们被糟践的命运,怀着无限同情;对她们纯真敏慧的资质和自由活泼的性格,倾心地亲爱。所以,他从对女孩子们的处境和品质的联想产生了对花怜惜的心情。他认为万物皆有情,而他心中的苦闷无处可诉,唯有向自然界的动植物倾诉。
(一)宝玉认为落花是有生命的。
小说第二十三回,宝玉在沁芳桥边桃花底下展开《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树满地皆是。此时“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在宝玉看来,落花是有生命的,“恐怕脚步践踏了”,因而“撂在那水里”,因为水是干净的。黛玉则更进一步,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于是提出了“葬花”的想法。
(二)宝玉认为万物皆有情。
宝玉还“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第三十五回)自然万物都可以成为他对话的对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所以在小说末回“情榜”中,宝玉的评语为“情不情”。所谓“情不情”者,按照脂砚斋批语的解释,即“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甲戌本第八回批语)视草木有情,视天下万物有情,作为人类,都应“有一痴情去体贴”它们,这正是“情不情”的具体体现。
在宝玉眼中,“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七十七回)包括怡红院阶下的一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正应在晴雯夭死上。这正是宝玉视天下之物皆有情的世界观的具体阐释。
这样,贾宝玉的“多情”就超越了“男女之情”的狭隘理解,而上升到一种灵性的高度:这个“情”首先包含了男女间的相悦相爱之情,同时又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关爱之情,更涵盖了人对自然的体贴怜惜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贾宝玉多情性格的丰富内涵。
泛爱之情与体物之情展示了贾宝玉情感世界的广度,专爱之情表现了贾宝玉情感世界的深度。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文学作品中人物向读者这样充分展示过如贾宝玉那样广阔深邃的情的世界,所以,我以为贾宝玉堪称千古情痴。
主要参考材料:
1、郭豫适 《红楼研究小史续稿》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
2、唐富龄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朱眉叔 《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
4、胡邦炜 《红楼梦B面解读》 重庆出版社 2002年
5、吕启祥 《红楼梦寻》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6、周策纵 《红楼梦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