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释“爻”(1)学毕业论文网

2013-10-25 01:0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释“爻”(1)学毕业论文网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本文考释了“爻”

[摘  要] 本文考释了“爻”的形义和声义,指出“爻”的字形记录的是数字八卦,“爻”在汉语言谱系中所属的根词是“雨”。符号八卦的原型为描绘“雨”状的图画。在八个三画单卦和六十四个六画重卦之前,有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和十六个四画重卦的存在。八卦的八个卦名皆围绕着雷神崇拜而来,其中的功利目的则是求雨。从具体的雷神本源抽象出《周易》的“太极”。

 [关键词] 爻;数字八卦;八卦的起源;雷神崇拜;考释 

有关八卦早期层面的问题,二十年来经诸多学者的考证①,明确了商代、周代甲骨金文中的数字八卦和符号八卦之间的关系。《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由于商代的数字八卦中已见三个数字的单卦和六个数字的重卦,所以汉代司马迁推测的将单卦八卦重叠成重卦六十四卦是由周文王发明的说法显然就不能成立了。而传说中的伏羲作八卦,一方面表明八卦的产生由来已久,远在商代之前;另一方面又表明先有单卦八卦,其后再演变出重卦六十四卦的历时顺序。

在近年来学者对数字八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人多年来对中国原始核心文化的心得②,加上本人对八卦中最根本的两卦“乾”和“坤”两词的命名理据的考释③,我们对八卦的起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从甲骨文“爻”的考释入手,指出“爻”的字形本身就是数字八卦的原始记录,揭示“爻”声义结合的命名理据,重构“爻”在汉语言谱系中所属的谱系树节点位置上的根词,从而阐明八卦在起源时所对应的是雷神崇拜这一原始核心文化,并对八卦内部的演变层次、八卦的命名、爻和卦的关系等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一)“爻”的形义 

“爻”的甲骨文作“”。《说文》:“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说文》释形不确。甲骨文中数字“五”为“×”状,这样“爻”的甲骨文即下五上五的两个“五”状。“爻”的金文除了和甲骨文两个“五”同形之处,还有上中下三个“五”相叠之形。因为数字八卦在商代西周已有大量发现,又根据学者对数字八卦的新认识,我们认为,作为八卦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爻”,其三个“五”相叠之形实为数字八卦中三个数字构成的单卦形式的记录。具体而言,三个“五”相叠而成的“爻”字,即由“五五五”三个数字组成,再把数字八卦按单数代表阳爻(—)双数代表阴爻(--)转换成符号八卦,“五五五”为“”,即“乾”卦。从“爻”的三个“五”的形体中可知,“爻”的本义指整个单卦之状。以八卦这八个单卦而言,“爻”的字形仅记录其中的一卦“乾”卦,表明“乾”卦在八卦中的首要位置。

然而甲骨文的“爻”均作两个“五”相叠状,和我们已知晓的三画单卦不合。而甲骨文“爻”为两个“五”相叠状,表明两个数字构成的卦形较之三个数字构成的单卦形是更原始的单卦形。要阐明两个数字构成的卦形(对应的是二画单卦),涉及到“爻”的起源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将在下面“‘爻’的声义”一节中展开。

由于“爻”的字形义就是数字八卦,而甲骨文中已有“爻”一词,表明占爻之事在商代已相当成熟。卜辞中“爻”出现的语言环境中有占爻之事的记录,如:

“庚寅卜,贞:翌辛卯王爻,不雨?八月。”(《甲骨文合集》6)

其中的命辞之义为:“次日辛卯这天王进行占爻活动时,不会遇到雨吧?”

“丙寅卜,□贞:翌日卯王其爻,不遘雨?”(《甲骨文合集》12570)

这一条和上一条的意思相同。 

(二)“爻”的声义 

八卦中的“乾”、“坤”两卦,向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两卦,经本人对“乾、坤”两词的形义关系和声义关系的考释,认为“乾”的字形义表现的是天旱时以燎柱方式向雷神求雨,而“坤”的字形义为在祭台上祭祀雷神;“乾”的“天”义的原型是雷神;从根词“干”中派生出“乾”和“坤”;从根词“干”和“乾”与“坤”的词义关系以及语音演变链来看,“乾”和“坤”两词的产生顺序则为“乾”先出而“坤”后出。

“乾、坤”两词的本义的揭示,已透露出八卦在起源阶段时所反映的雷神崇拜这一原始文化背景。基于这一认识,“爻”的声义结合的命名理据有了一个有力的文化意义参考系。结合八卦的卦形和卦名,我们认为“爻”的命名理据是从根词“雨”中派生而来。

雨,上古音匣母鱼部。爻,上古音匣母宵部④。两者声母相同,韵部相近,具体的演变过程则为:

雨γa(原始音,尚无中古音合口三等的等呼标记)→爻γa(原始音)→爻γau(上古音)

“雨”的甲骨文为“”,上方一长横表示天,其下两排小点表示雨点,象天上在下雨状。甲骨文中天用—长横表示,如“云、气”两字形中上方的长横⑤。

汉字由图画脱胎而来,也就是说,汉字早期的象形文字的前身已有大量的图画实践。在今日仍能看到的大量中国原始岩画中,北方岩画的最早年代可推至三万年以前。甲骨文中的象形手段其来已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图画中表示天下雨之状和甲骨文的“雨”的字形应相去不远。另一方面,中国原始核心文化内容是雷神崇拜,祭祀雷神的方式为燎祭,其功利目的则为旱时求雨,而雨的降下则是作为上帝的雷神(其化身为龙)的施与。“爻”的根词为“雨”,表明爻的产生和雨有关,其文化背景则是雷神崇拜的求雨仪式。此外,由于“爻”的原型是雨,所以先有和雨状相似的符号八卦,后有数字八卦,即考古材料上所见的数字八卦只是占卦过程所得到的数字的实录,以此和固定的某一符号八卦相匹配。 

(三)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和十六个四画重卦

甲骨文的“上、下”分别作“、”,这两个词和“雷神、雨”的概念是相关的⑥,其中的一长横表示天。雷神居于天之上,此时雨尚未降下,则在一长横的天上画一短横表示天之上即“上”的字形,而雷神出现即下雨时,则在长横下用一短横表示天之下即“下”的字形。其中的短横的原型是雨。“下”的上古音和“雨”一样,同属匣母鱼部,两词为同源字关系。另外,“上”的同源字“尚”,甲骨文形体上为两短横,其下为,最下方则为“口”状。其中“”指天空的穹隆状,“尚”字上方的两短横和“上”字上方的一短横之义相同,表示天空之上,“尚”的下方的“口”表示对天祈祷。

作为“爻”的原始层面的符号形式,当以“雨”的象形方式为蓝本,当祭祀的雷神(雨)居于天上时,则以上两短横下一长横(该形下文称作a)表示,其中的长横表示天,两短横表示雷神(雨),而雷神为雨下降时,则以上一长横下两短横(该形下文称作b)表示。如果把这两个二画符号卦和后来的三画单卦的形义相联系的话,那么“震”即“a ”之形增,“艮”即“b”之形增,三画单卦的“震”的形义仍是天之上有雷,而三画单卦的“艮”的形义仍是天之下有雨。这样,我们可以将“a ”命名为原始的二画单卦“震”,而“b”为原始的二画单卦“艮”。

比较甲骨文“雨、上、下、尚”和二画单卦“震、艮”,可以看到在表现雨在天之上即未下时和雨已降下时的一致的形体构造旨趣。当二画单卦“震、艮”产生后,语言中就产生了“爻”这一词,因为该两卦描摹了有关“雨”的状态。还需指出的是,二画单卦“震、艮”源于图画性质的“雨”状,而不是文字性质的“雨”状(尽管两者象形方面应是相似的),换言之,“爻”一词在语言产生之时应在汉文字创造之前(如文字学家认为汉文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两个二画单卦“震、艮”的基本构件即一长横和两短横,后又将一长横叠成两长横,为原始的二画单卦“=(该形下文称作c)”(乾),两短横叠成原始的二画单卦“==(该形下文称作d)”(坤)。“乾”为天义,其原型是雷神,而“天”义用一长横表示即可,可见“乾”用两长横表示“天”义为符号系统内部组合所致。同理,“坤”从形义上看只是雨状,因地上之人求雨而雨降至地面,故以此形表示“地”义,当然其中也反映出在“—、--”这两个构件原有的相关意义的基础上融进了对立的性质。也就是说,在二画和“—、--”两构件形成的排列组合中产生了卦形“==”,而其卦名“坤”因对立的“乾”的确定而确定。由于“乾、坤”两词均直接产生于雷神燎祭的仪式本身,致使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源于雷神崇拜的整体性质得到强化。

再来看一下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中“震、艮”两卦的卦名和卦象之间的关系。“震”卦的卦象据《周易·说卦传》为“雷”。《说文》:“震,劈历振物者。”即“震”为“雷”的异名。而“艮”的篆书形体实为“见”的反书。分析“见、艮”两词的上古音,亦能看出两者的同源关系。见,上古音见母元部。艮,上古音见母文部。两者的语音演变过程为:

“艮”的卦形为下雨状,却不以“雨”为其卦名,这是因为已有从“雨”根词中派生出来的“爻”作为四个二画单卦的统称。为了避复,则用雷神燎祭的求雨仪式中的一个行为片断来命名,而卦名“艮”,表明经过燎祭雷神以达到下雨的效果,仍有一个观望(即“艮”的本义“见”)是否真下雨的过程。另外,卦名“艮”和其卦象“山”,两词并不象“震:雷、乾:天、坤:地”之间本身就具有同义的关系。“艮”和“山”相联系,透露出雷神燎祭的仪式包括观望(“见”),其地点就在山上的消息。把燎祭雷神的仪式安排在山上,是因为原始人认为山顶较之平地离天更近,更容易和天上的雷神沟通。“岳”的甲骨文构形便反映出这一情况,其字形义为在高山进行燎祭⑦。

从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的卦形、卦名、卦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八卦中的早期构成层面起源于雷神崇拜的文化观念,其卦形的产生受到天下雨这类图画的影响,“震、艮”两卦的卦形仍然保留了有关“雷、雨”的象形意味,而“乾、坤”两卦的卦形则是象形构件符号化的结果。

尽管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在语言里统称为“爻”,当文字产生后便存在如何用形体来表现“爻”的词义的问题,而选择其中的某一个卦形作为“爻”的字形亦不妥,因为每一卦形已有专门的卦名相对应。甲骨文的两个“五”相叠的“爻”字,说明汉文字创造后就已有用数字来进行选择不同卦形的手段。当然,“爻”的字形义仅反映出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中的一个,即“乾”卦,这是字形义有时要比词的本义窄的表现。另外,“爻”的字形选择“乾”卦作为数字卦的内容,足见“乾”卦在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中的核心位置。尽管“乾”的本义就是雷神,然而“乾”的“天”义则是比雷神更具概括力的观念,这样的认识至迟在“爻”的字形产生时已是如此。

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后来经重叠后构成了十六个四画重卦。如果仍用《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十六个卦名,且以通行本《周易》的顺序排列,它们是“下c上c(乾)、下d上d(坤)、下c上d(泰)、下d上c(否)、下b上d(谦)、下d上a(豫)、下d上b(剥)、下a上d(复)、下a上c(无妄)、下c上b(大畜)、下a上b(颐)、下b上c(遁)、下c上a(大壮)、下a上a(震)、下b上b(艮)、下b上a(小过)”。

这样,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四个数字构成的数字卦便相应地得到解释。比如巴黎归默博物馆所藏的殷墟第一期卜甲上,由上而下排列着四个数字“六一一六”,以单数为阳爻、双数为阴爻转换成符号卦为“下b上a”(小过,下艮上震)。《甲骨文合集》29074片的“六七七六”,转换成符号卦为“下b上a”(小过,下艮上震)。《小屯南地甲骨》4352片的“八七六五”,转换成符号卦为“下a上a”(震,下震上震)。《续殷文存》上七所录铜器上的“八八六八”,对应的符号卦为“下d上d”(坤,下坤上坤)。 

(四)八卦的命名 

八卦,即八个三画单卦,是在原始的四个二画单卦基础上增形而成的。二画的“震”上再加阴爻为“震”,二画的“艮”下再加阴爻为“艮”,二画的“乾”再加一阳爻为“乾”,二画的“坤”再加一阴爻为“坤”,这四个三画卦中所加的部分,则是原始二画单卦意义的强化。

由于是三画卦,其组合排列又多出四卦,即“离”、“坎”、“兑”、“巽”。

离,繁体字为“離”,字形为形声字,本义为鸟名。“离”很早就有“分离、离开”的假借义,如《诗·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勩。”离,上古音来母歌部,“离”发展出假借义“分离、离开”义,是因为来母字多有“分裂”义之词,如“列、裂、利”等。“离”的卦名是因为其卦形两阳爻被中间一阴爻隔成分离状实为天和地分离状而命名。在原始的二画单卦中,一长横为“天”之状,而在“离”的卦形中下面的一长横已表示“地”之状。甲骨文中地之状也用一长横表示,如“立、土”字形下方的一长横。“离”的卦象为“火”,而“离”的词义系统中并无“火”义。卦象为“火”,当指卦形中的两短横,即阴爻的原型雷神在“离”的卦形中已以雷火的面目出现。

坎,其卦形和甲骨文的“水”(字形为河水)的构造相似。水从高处流至低处。《说文》:“坎,陷也。”即地面低陷之处,也是流水汇聚之处。坎的卦象为“水”,综合考察“坎”的卦形、卦名和卦象的关系,应先有卦象的命名,后再填补卦名所在的空缺。

兑,其卦形义同二画单卦的“震”的卦形义相关。“兑”的甲骨文的形义为人仰天祈祷状,其本义当为祭祀上天的雷神⑧。“兑”卦的命名显示出和“雷”直接相关的语义关系,即“兑”为动词,而“兑-震(雷)”为雷神崇拜仪式中习见的动宾语义关系。“兑”的卦象为“泽”,然而“兑”的词义系统中并无“泽”义。“泽”的本义为聚水的洼地。《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卦象“泽”的产生因“雷一雨水”的联想所致,即卦名“兑”所祈求的雷神下雨,而雨水降下则汇聚于泽地。

巽,其甲骨文字形两人跪坐状。《说文》所列篆文在两人下方加一短横,所列古文则在两人下方加两短横,字形下方加一短横或两短横均为文字装饰性符号。其实“巽”即《说文》所收的“卩卩   ”。《说文》:“卩卩  ,二卩也,巽从此。”“卩”的甲骨文为一人跪坐状。“巽”在先秦典籍义为“逊”。《论语·子罕》:“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巽,上古音心母元部;逊,上古音心母文部。“巽、逊”两词上古音极近,而“逊”为形声字,实为象形字“巽”的后出字体。“巽”的卦形义和原始的二画单卦“艮”的卦形义相关。从“巽”的字形和用如“逊”的词义来看,“巽”的本义当为祭祀跪坐时的卑谦之态,而“巽”作为卦名,实指人们祈求雷神降雨时应具有卑谦之态。“巽”的词义系统并无“风”义,“巽”的卦象为“风”,实因“雷-雨”通常伴随的大风所致。

综上所述,八卦卦名的命名皆围绕着雷神崇拜而来,其中的功利目的则是求雨。《周易·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八卦是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其本源称之为“太极”,然而“太极”的原型就是雷神这一点则无法揭示出来。南宋朱熹在研究《周易》时,同样想穷究“太极”之理,《朱子语类》卷六十七录朱熹语:“看《易》是看他卦爻未画之前,是怎模样,却就这上见得许多卦爻象是自然如此,不是杜撰。”现在我们一旦指出“卦爻未画之前”实有雷神崇拜的原始核心文化的巨大影响,八卦演变历史的早期层面的面貌便完成了从猜测到实证的飞跃,抽象的“太极”亦恢复其具体的雷神本源。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