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先秦诸子的救灾观(1)学毕业论文网

2013-12-02 02:02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先秦诸子的救灾观(1)学毕业论文网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1937年出版)统计,两周867年间,有记录的大灾89次,其中旱灾30次、水灾16次、虫灾13次、地震9次、雪灾雹灾12次、大疫一次。面对种种社会劫难,先秦儒道墨法各派思想家们,表现出不同的观点,提出各自的救灾主张。

《论语·乡党》篇记,孔子居鲁时,发生一场火灾,烧毁了马厩。孔子从朝廷回来,连忙打听:“伤人乎?”不问马。短短几个字,反映出孔子“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人马皆伤,当然是救人第一了。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与孔子同时的齐景公,有马千驷,一匹爱马死了,竟要杀死养马者,可见他把人命看得不如马。

《论语·颜渊》篇记:鲁哀公问孔子弟子有若:今年发生灾荒,国用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减税救灾,把十分之二的税率改为十分之一。并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首先要让百姓的衣食充足,然后国君的需求才能满足。这种观点,后来成为儒家治国的基本理念。

《孟子·梁惠王》篇记:梁惠王对孟子说:我的救灾办法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移民就食,移粟补歉。为什么效果不大呢?孟子建议他,行仁政才是根本措施。“不违农时”,“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按时配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季节砍伐),密网不入鱼池,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还要搞好教育和道德宣传。您这样作了。“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篇又记:邹穆公问孟子,邹国与鲁国发生武装冲突,百姓不努力作战,眼看长官快要死了不去救援,怎么回事?孟子说,这是长官自己造成的。“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不要怪罪百姓)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在孟子看来,统治者救灾不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受到百姓报复性惩罚。

《荀子·天论》篇认为,各种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完全可以战胜。“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所谓“强本”就是加强农业,“养备”就是生存资料齐备,“动时”指各项生产活动及时。

《富国》篇说:“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句意谓懂得农为本商为末,开源节流,则水旱无忧。这是对《天论》的补充和证明。

《王制》篇把搞好水利,防止灾害,作为政府机关“司空”的主要职责:“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看来这是经常性的工作,而不仅是发生灾情时的临时措施。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天论》篇又记,有人问,天旱时举行祈雨的祭祀仪式,竟然下雨了,说明什么呢?荀子回答:这没有什么,就和不举行祭祀也可能下雨一样,是偶然现象。“天旱而雩……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旧注:“顺人之意,以文饰政事而已。”可见荀子不相信祈天可以下雨

《礼记》是晚周儒家论文汇篇,其中也有《王制》篇,主张储粮备荒,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这种观念后来成为共识,所谓“耕三余一”是备荒的基本保证。

《礼记》的《檀弓》篇,记录了几个与救灾有关的故事,具体体现出儒家的救灾观念。

卫国贵族公叔文子世去,其子请谥。卫君说:“昔者卫国凶饥,夫子(指公叔文字)为粥与国之饿者,不亦惠乎?……故谓之贞惠文子。”赠谥是对死者一生事业德行的总评价。鲁君这番话,充分肯定公叔文子施粥救灾的义举。

齐国大饥,富者黔敖为食于路以济饿者。有灾民,疲惫不堪而来。黔敖傲然呼曰:“嗟!来食!”饿者扬其首瞠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这位饥民很有骨气,宁可饿死,不肯接受带有鄙视性的施舍,是后世“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典范。这位富人的表现告诫人们,救灾扶贫不可以救世主姿态出现。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古典文学”及其研究(1)学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