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论社会发展机制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辩证关(3)
2014-04-29 01:30
导读:时,当人们的经验与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实际上,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预期经验的新的理性,因为经验不同而立场不同的
时,当人们的经验与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实际上,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预期经验的新的理性,因为经验不同而立场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理性和世界观并且没有任何办法来肯定或否定这些不同的看法。当所谓的适应性预期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好处时,由于人们对之产生强烈或普遍的适应预期或认同心理,从而使制度找到了合法基础。由于个人、集团和阶层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对他们周围的世界有不同的理论解释,甚至信服于不同的和相互冲突的政策,这导致无效率结果的“虚假”理论将使得信服他的那些集团向对于那些信服那些产生更有效结果的理论的集团而衰亡。当个人深信一个制度是非正义的时候,为试图改变这种制度结构,他们有可能忽略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和法律是正当的时候,他们也会服从于它们。 (North,1973,中译本,p2、7、34、53)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发展与制度演变过程或模式,其关键在于社会内在行为主体对外生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判断,与社会主体行为外化为制度体系的肯定。而这就是内生性与外生性的统一。
无论是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论还是诺斯的制度变迁,都是基于这样一个态度,即在动态考察人类社会发展中,实践是渐进的,经验的取得存在着局限性。无论是内在自发形成的秩序体系还是外在制定的制度体系,都是伴随实践发生发展而不断的演化渐变,这样的过程都是以经验为媒介,只是在表达上的不同。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说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在原有秩序框架内,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扩展,经验的丰富积累,促使行为主体人重新总结认识得到新的知识,打破原有的束缚,自发的形成新的秩序体系,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诺斯则是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个体以经济人的角度评价所属集团在制度上的合法性,如同前面对团体优势的分析一样,重新评价制度体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比较收益与支出的认识上,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集团,从而推动制度的变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人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动因是什么,既然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人为制定的约束,那么如何确认这种新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在人的意识形态中的合法性?重新解释在一定时期内交易费用形成的根本原因,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信息不完全、交易人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来自第三方的交易风险的产物。对个体行为人而言,就可以理解为实践的不完全和个体经验的局限,人的有限理性以及到对内在约束机制的不信任。在市场环境中,一定时期内的经验有限是知识阶段性的根本原因。对个体行为人而言,只有当实践深入后,才能给交易费用做出一个理性的评判。可是这种评判是滞后的,这种滞后评判的结果被划成社会经验却影响着未来行为,并在内化的社会知识的指导下对行为结果做出预期。当实践不断开展,作为实践的产物,经验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更为经济的方式,以获得比原来更好的利益回报。尽管制度是人为界定的,但不是任意界定的,因为这要得到制度执行者或是对制度约束对象有效外在压力构成主体的合法认可,否则,个体行为者将会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结合成新的组织,推动制度的变化。
诺斯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曾说过“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时,总是受其存在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另外组织和制度的交互作用也往往产生出某种组织和某种特定的制度共生的‘锁定效应(lock-in)’”[5 根据诺斯(North,1990,p94)提出制度中的自我维系机制可能导致如‘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作用(Arthur,1988,1989)一样导致的四种结果:a、多种均衡——即由于存在许多解而结果的不确定性;b、非效率可能——即一些高效率的制度会因为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被采纳,社会继续使用一些非效率制度;c、锁定——社会被锁定一个均衡点而无法摆脱;d、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即一些小的事件或随机环境的结果而决定某一些特定的解,而这些特定的解一旦形成,就导致一种特定的制度变迁路径。]5 “制度变迁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变迁在边际上可能是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其实是特征的种类和成效变化之结果,此外,制度变迁更典型的是渐进而非间断的。……,主要是因为非正式约束在社会中嵌存(imbeddedness)的结果。尽管正式的规则可以因为政治和法律的决定而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但是体现于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与属于刻意的政策相比更难于改变(impervious)。这些文化约束不但把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而且是我们理解历史变迁之路径的关键。”(North,1990,p6)“正式与非正式的约束的复杂形势的制度可能是在特定边际上的连续和渐进的变迁。这些再生是规则和非正式约束上的变化可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逐渐改变制度框架以至于使之演进与初始不同的一套选择。”(North,1990,68)很明显,外在的制度框架体系必须是有约束的。这种约束的效力来源于“非正式约束”,其结果是特定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其内在自发的规律与外在的人为因素相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一个动态范围内考察,之所以存在变迁的过程,其根源就在于实践的渐进性,这就造成经验上的有限从而导致知识上的不充分。新的实践已经发生后,新旧经验产生的矛盾表现为新经验与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导致对旧秩序或制度的冲击。人是社会实践中的人,这种实践是在原有体制下实践,引起的变革必然是对原有框架的扬弃,无法完全意义上超出原有框架的体系。新的制度安排是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的,通过新制度的发展逐渐消减旧制度的空间,从而促进旧制度变迁,实现整个社会制度的创新。必须承认在人的意识中始终存在镜像,即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反映。这种镜像的存在使人们能形成对未来的预期收益的参考。也可以认为是对现实行为所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比较预期。在这样的预期中,现实条件下历史行为的重复所产生的可能性结果,直接引起主体行为的变化。所以说人是经验中的人。
四、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思考
1978年年末中国开始改革。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没有工业基础,农业也在崩溃的边缘,坚持民族独立,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没有经验,借鉴苏俄模式的经济建设方式成为必然。尽管苏联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要指出,苏联的建设模式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寻找。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但是马克思的著作在建设实践经验上是相对匮乏,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逼迫是的苏联不得不寻找自己的方式坚持社会主义,结合十月革命的经验,这样列宁主义出现了。中国革命战争经验造就了毛泽东思想,也是一样的道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实践与经验的局限使得认识上的不完善,这是人类认知规律的必然。建立在这基础上行为规定也注定要随之不断的修正与完善。中国尽管在早期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大战之后有限的人力物力,完成
经济的基础建设。但是随着个体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与看法也在不断的深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体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人民福利无法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缺乏动力,农民收入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