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焕发活力在放手中提高实效学毕业论
2014-05-09 02:51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在坚守中焕发活力在放手中提高实效学毕业论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在坚守中焕发活力 在放手中提高实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
在坚守中焕发活力 在放手中提高实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历史与社会教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中考
的形式的改变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将历史与社会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功能和宗旨被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坚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育阵地,提高课堂实效呢?笔者结合我校学习山东杜郎口模式的实践,从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等方面进行阐述,借以提高课堂实效,焕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坚守 放手 提高实效
【问题的提出】
历史与社会课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不喜欢也不重视这门学科,令任课教师颇为尴尬。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历史与社会中考考试的形式的改变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将历史与社会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功能和宗旨被忽略了。但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情感培养,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我们的课程由于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而变得抽象、空洞而苍白,我们的教育无法触及学生心灵并引起共鸣,而只能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素质的培养,课堂实效的提高自然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那么,如何坚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育阵地,提高课堂实效呢?笔者结合我校学习山东杜郎口模式的实践,从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等方面进行阐述,判断一节课是否有效,主要看这节课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尝试与实践】
一年前,我校开始学习山东杜郎口模式,实施“生本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这一特点与历史与社会课所坚持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是相吻合的。本人在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先做后学”“先会后学”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学生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坚持让学生“先做后学”“先会后学”。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使孩子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让空洞的头脑充实起来。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新授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等在导学稿上开列出来,提前发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要求进行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如在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道难解的题》课前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自我组建调查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新闻等方式去获得第相关资料,并写出《家乡的PRED问题调查》。全班同学一共组建了三个小组: “环境问题调查小组” ——主要从本地的环境污染现状、环境污染的危害、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对策三方面进行调查;“水资源调查小组”——对本镇水资源的总量,人均占有量,水资源利用情况,水体污染状况等方面调查; “人口调查小分队”——主要任务是了解本镇建国以来的人口情况如人口数量、人口出生率及增长率、文化程度及其比例、人口年龄结构等。这样,通过课前实践活动,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浓厚兴趣,对于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和发展(development)不协调(简称PRED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真切地感受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不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感知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先学,不是说可以不要“教”。这里所说的“学”,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而是指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指教师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度和方法,并通过课程问题设计,给出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让学生不能自己学的转化为自己能学的。落实到历史与社会课堂课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将个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零碎材料、信息等进行整理归纳,并提出恰当的问题,然后拿到合作小组进行交流、探究。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探究学习恰恰要重视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探究过程。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不但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能力,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探究意识及组织与指导探究的能力。
激趣引题,注重探究
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一课“资源出现短缺”时,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是这样的。
本节课笔者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参与、有效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为:展示生活图片、营造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自读教材、尝试列出本课知识提纲——教师分析漫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资源短缺原因——通过探究体验知识转化为行动:保护资源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教学片断1】课前准备与课堂导入
课前导入时笔者特别设计了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借此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关注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她)们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
师: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看着你们一张张洋溢着青春与自信的笑脸,老师也好像变年轻了!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关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与共的问题。
师: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小问题,今天你们早饭都吃了些什么?
生:包子、面条、糯米饭……
师:看来大家的早餐还是很丰富的嘛!那你们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
生:走路、骑自行车、坐三轮车、坐小汽车……
师:可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资源,那么在我们一天正常的学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运用到了哪些自然资源呢?
『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该片段中问题的设计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人情味,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明白自然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另外,这种尝试也能够让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关注今天的课题,克服他们远离课堂的倾向,帮助他们重树学习兴趣。
2、放手探究,回归主题
【教学片断2】通过观察分析漫画探究资源短缺的原因
师:但是,为什么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都出现了短缺或枯竭的现象呢?
[展示漫画]:“多”与“少”的变化。漫画想告诉我们自然资源已经呈现怎样的现象?
生:自然资源出现短缺。
师:标题“多”和“少”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多”与“少”的变化?鱼类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它会不断繁殖,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少?
生1:因为都被人类吃掉了。
生2:因为人口的增长太快了。
师:点击其他图片资料,你还能说出现实生活中发生着哪些多与少的变化吗?
生1:房子越来越多,田地越来越少了。
生2:条件越来越好,快乐越来越少了。
师:请任选一幅漫画,说说造成资源短缺或枯竭的原因有哪些?先独立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除漫画外,在我们身边还出现了的各种资源短缺现象,这背后还隐藏着哪些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又会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小结:(1)人口众多,增长过快。(2)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3) 资源具有数量有限的特点。(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其中造成资源短缺或枯竭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急剧增长和人们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需求。
『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抓住学生的疑问和兴趣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问题情境”铺设下,有效的设问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探究的实效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简单且平淡的设问则缺乏探究的价值,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以材料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往往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展,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在情感交流中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面向全体,坚守本真
【教学片断3】学习探究与生活体验:保护和节约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
师:自然资源本身是有限的,人口急剧增加,人类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了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威胁…… 应该说资源紧缺是值得每个人担忧和关注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负责任的浪费资源现象却时有发生。
师:展示图文资料---一次性筷子的“命运”。(略)
补充: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师:一次性筷子最终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使用后,采用丢弃、焚烧的处理办法妥当吗?目前不可能完全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那么应该怎么处理?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重在参与,贵在实践。请我们每个人都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出现一些无心之举,无意中浪费了资源。
学生举例:刷牙洗脸时不关水龙头;草稿纸没有正反两面使用;废旧电池随意扔掉;垃圾没有分类回收等等。
师:可见无论是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虽然是举手之劳,但却可以积少成多,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学生举例:“有心之举”
学生发起倡议:成立班级垃圾分类回收的活动小组。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资源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从我做起,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过简朴和适度的生活——这就是绿色生活新时尚!为此,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光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资源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观念。
『分析』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行动起来,而要使教学真正达到有效,必须要让学生的学习探究源于生活,服务于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找一些案例拓展教材的探究活动。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阅读教材,处理教材的时候,就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选好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各种现象,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几点收获与体会】
与传统课堂相比,过去老师教、学生听的死板课堂不见了,冷静的思考、热烈的争论、高效的小组合作、适时的教师点拨组成了独特的画面,既坚守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育阵地,又提高了课堂实效。
1、师生地位明显改变
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角色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真正改变了教师灌输道理,学生只是听而无法体验的教学模式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是发现者、实践者、体验者。
2、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宽松、民主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因为注重了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们能够切实体会到了历史与社会课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所在,感到上课就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以他们就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
新的课堂唤起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了他们认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的知识内化,同时也强化了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克莱思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事实正是这样,历史与社会课虽然综合性很强,内容很复杂,但教师只要懂得学生,知道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天生的学习者,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和社会,促进思考、领悟和成长,那么历史与社会课就会真正成为学生所喜欢的、真正具有生命价值的课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时晓玲.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2一I-I8.
3.《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创新潜能》;雍晓刚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4.《培养探究意识》韩晓红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