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十分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也曾力图以一个批评家的立场对作为作家的鲁迅本人做出客观的评论在《“自选集”自序》里,他客观地指出了自己的创作是遵从时代的主题与要求的:“我的作品在《新青年》上,步调是和大家大概一致的,所以我想,这些确可以算作那时的‘革命’。”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他也明确地肯定了自己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作品的陆续出现,“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此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鲁迅的这种自我批评显然是平和而公正的,既无自矜之态,也不妄自菲薄。在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后,今天已经成为公论。
总之,鲁迅的新文学批评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人化风格,并始终保持着可贵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虽然他早年加入过《新青年》阵营,中间也一度参与维系过《语丝》这样松散的文学社团,晚期还成为“左联”这个极具色彩的文学组织的名誉领导人,但大体说来,鲁迅的批评是没有什么“派别”倾向或者所谓“圈子”特色的,基本上都是自我感受的真实表达。这是他与当时一些依托社团而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们的鲜明区别之处。他的批评一般都是就事论事,以文衡文,着眼于新文学的健康向上发展,而很少有无谓的意气之争。可以说,在反抗封建礼教、张扬自由意识,以及表现对人性的深切关怀等方而,他是“五四”以来那一批批评家里而做得最好的。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来看,鲁迅的所有批评文本郜是开放性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其语灵动飘逸,收放自如,有时候充满着浪漫抒情化色彩与诗意化的美感,如评价白莽的诗集《孩儿塔》:“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有时候则又枝节横生,随意挥洒,完全是旁逸斜出式的谐趣风格,如他在《“”?》一文里对于徐志摩文风的戏仿:“……无终始的金刚石天堂的娇袅鬼茱萸,蘸着半分之一的北斗的蓝血,将翠绿的忏悔写在腐烂的鹦哥伯伯的狗肺上!你不懂么?咄!吁,我将死矣!婀娜涟漪的天狼的香而秽恶的光明的利镞,射中了塌鼻阿牛的妖艳光滑蓬松而冰冷的秃头,一匹黯欢愉的瘦螳螂飞去了。”正因为作者任陛自然,无所顾忌,才使得文思自由纵横,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最终收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效果。
当然,鲁迅的批评也并非毫无缺憾。例如由于他过多地强调文学作品的参与意义与现实关怀品格,有时候就会对某些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倾向但本身价值不是很高的作品做出了错误的评判,难免有揄扬过高之嫌,像被他赞赏过的部分左翼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而另一方面,他的这种对于文学战斗性与现实关怀性极为重视的批评态度,也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自己的视野,从而使得他对于另外一些具有高度特征而相对远离时代背景的作品显得有些疏离。即如他对于“以冲淡为衣”的废名的批评,称其“过于珍惜他有限的‘哀愁”’,“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渤,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还是有不少值得商讨的余地的。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就一般而言,批评总是依附于被批评的对象即作品本身的。离开了具体的作品,批评自身的合法性存在自然也要大打折扣。但我们在鲁迅这里看到的是,他的新文学批评以其卓越的思想见识与丰富的内涵而产生了一种独立的效果。曾有论者指出:“鲁迅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形式创新’,而是一种不断的颠覆和重建,是在不断地探索文学的边界,是在看似离文学最远的地方把白话文学同中国文学的源头重新联系起来。”以此来看鲁迅的新文学批评,也是符合这一论断的。他批评过的许多文学作品由于受时代文化背景与写作者个人素养的局限,也许终将成为的尘埃;但这并不影响鲁迅的批评作品能够脱离开它所批评的具体对象而独领风骚,永远散发着熠熠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