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为一位儿童理论工作者,方卫平教授既亲身投入这一领域中出现的许多重大探索,也为其中某些固守的观念而焦虑;既有对探索精神的积极肯定,也有对探索中尚且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的思考;既主动地融人新的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乐意甚或期盼听到其他批评者不同的理论声音。
对文本的阐释集中体现了阐释者以自身的理论功底对文本进行感悟的能力。卷三《文本与阐释》,一则日文本,一则日阐释,此卷正是对文本进行的阐释,包括了“创作寻踪”、“年度论评”、“作品解读”、“域外偶拾”和“梦寻小记”五个模块。文本在这里获得了广义上的涵义,它既是指记载了儿童文学创作者创作足迹的具体作品,如《灰颜色白影子》、《彭懿童话文集》、《六年级大逃亡》和《狼蝙蝠》等,也指反映了儿童文学整体创作轨迹的文学记事,如1990年少年小说的发展,9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1992、1993、1994年浙江儿童文学的发展等。进入作者理论批评视野的往往是当时儿童文学领域中的焦点文本,这显示了他的学术敏感性,如“创作寻踪”中对《中国少年文学书系》、对少年文学、对新的常态及对《儿童文学选刊》等进行的思考,“作品解读”中对常新港、梅子涵、张之路、班马、秦文君等作家作品的关注,“域外偶拾”中对拉丁美洲的儿童小说、日本的“晴天下猪”等现象给予的注视。
作者在文本阐释的批评角度的切人、批评尺度的拿捏、批评过程的推演、结论的得出及希望的表达等方面都具个性。尽管具体的评论文章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作者的批评擅长由描述切人论题,如《一份刊物和一个文学时代——论<儿童文学选刊>》、《青春的萌动——当代青少年文艺现象的描述和思考》、《论当代儿童文学形象塑造的演变过程》等文都如是;在理论和的支撑下,他将批评层层推演、不断深入,这种推演和深入并不急于将结论抛给读者,而是使读者在阅读的带动下完成自我意识中的推理过程,进而顺应地获得和接受结论的过程,艺术化的批评实现的是艺术化的接受。
批评的艺术化,需要艺术化的批评个性来支撑。细细品味《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作者艺术化的批评个性扑面而来——大气:他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批评立场,但同时绝不拒斥不同的批评话语,甚至持欢迎的态度,“我们应当欢迎和容纳那些来自各个角度和方向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因为这样的探索将会使未来的儿童文学研究保持生气和活力,也将带动和促进儿童文学事业的整体性的进步和发展”;敏锐:他对所处时代中的批评热点和焦点进行了及时的捕捉和把握,如对少年小说,儿童媒介对儿童文学文本阅读的影响等的关注;严谨:这是贯穿于他整个治学过程的学术品质。
艺术化是方卫平教授理论批评的气质之一,我觉得,方教授不仅仅是一位进行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学者,更是一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舞台上的艺术家;《文集》的出版是他勤勉学术生涯上的一个驿站,相信他带给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惊喜还将不断地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