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学毕业论文(2)
2014-08-04 01:54
导读:虚静为一,若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虚静为一,应理解为“虚、静为一”,虚与静是不能分开的。若寂寂梦梦,主语承前省。“寂”下
虚静为一,若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虚静为一,应理解为“虚、静为一”,虚与静是不能分开的。若寂寂梦梦,主语承前省。“寂”下有重文符。[7]“寂寂”,听之无声。梦梦,视之无形。“一”,《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静同,静与虚同样也是为一的,盖补足上文“虚静为一”之义。而未或明,明,兼指聪明。《书·太甲》:“视远惟明,听德唯聪。”虚静不是视之明、听之聪所能把握的,不是直观的。未或滋生,虚静自足,无滋生。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
气是自生,庞朴云:“其中的气,是自己生出来的。”恒莫生气,气是从来就有的,故下文称为“恒气”。
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恒气,“恒”在这里是修饰“气”的,恒,常也,久也,也就是永恒。
恒气之生,不独,恒气的生成,不是特例。“独”,原简字形从人蜀声(整理者直接隶作蜀),读为“独”。
有与也,有与恒气相同的例。
或,恒焉,或也是永恒的。
生或者同焉,生或的也是永恒的。参考上文,可知或也是自生,恒莫生或。
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鬼(归)生鬼(归),韦生韦,非生非,依生依:
求其所生:庞朴云:“推而广之,当探寻万有之所生时,仍将发现”,
李学勤先生指出:“异”是区别,“归”是趋同,“韦生非,非生韦”有倒文,当作“韦生韦,非生非”,违是离,非是否定,依是肯定(李锐引)。
按:李学勤先生对异、归、韦、非、依的解释都是很精当的。只是简文“韦生非,非生韦”不误。非,韦也;韦,相背也。“韦”与“违”乃古今字。“韦生非”是事物过程中的自我否定,“非生韦”是否定之否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求欲自復,復,【3】生之生行:
求欲自復,追索(生)欲自復的。復,反也。
復生之生行,逆推至“生之生”的运行,也就是一直追索到最初的“生”。
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
浊,原简字形从厂主声,李零先生读为“浊”,可信。《淮南子·天文》:“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始?)。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
同出而异生,庞朴云:“天地同出于气,何以异其生?盖各自生其所欲也。”
以上解释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生成是最早的“生”。
业业天地,纷纷而【4】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业业,李零先生释为“察察”,李锐先生释为“业业”,兹从李锐说。“业”之字形可参上博藏竹书《诗论》简5“以为其业”之“业”字。《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赫赫业业”,毛传:“赫赫然盛也,明明然察也……赫赫然盛也,业业然动也。”(李锐引)
简4下接简8,是庞朴先生的意见。
先者有善,先于人者有善,即未经人“乱”的万事万物,合于之善。
有人焉有不善,人的作为改变了物的本然,“不善”由此生矣。
关于“善”与“乱”,《恒先》认为:天地的本有状态是“善”的,人的作为改变了自然,是为“乱”。这里的“善”和“乱”是不含褒贬的,只是为说明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相互联系以及各自特征而设。
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8】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在人之先,中外、小大、柔刚、圆方、晦明、短长统统是“一”,原本是浑沌的,和谐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认识了这些对立,利用这些对立,并由此生出“乱”来。庞朴先生云:“这个先,似仍指物先。故可以曰:物先者有中,有人焉有外。”按:中外、小大、柔刚、圆方、晦明、短长是相对而言的,原本无先后,当着我们确立某一点为“中”,于是就有了“外”。因而“中”、“外”似不能理解为“物先”与“有人”的先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