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兹利、海派颓废文学与1930年代的商品文化(5)
2014-08-24 01:39
导读:就是在这"观赏"的一瞬间,人变成了物。叶灵凤有这样的描述:"他望你一眼,好像只是将你当作一个对象,一个物件,和一只花瓶和苹果一样,他完全不把
就是在这"观赏"的一瞬间,人变成了物。叶灵凤有这样的描述:"他望你一眼,好像只是将你当作一个对象,一个物件,和一只花瓶和苹果一样,他完全不把你当作是人,是一个认识的朋友,在静静的两点钟之中,她觉得自己完全被冷淡了,成了一件的对象,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存在了。" 就是这样在"看"与"被看"的动作之间,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被固定下来。观看者成为主体、观赏者,而被看者成为客体、被观赏者。从上述海派颓废文学的描述看,女性人体的物化正是由此形成。女性主义批评家已经抗议这种以艺术的名义对于女性的客体化和物化,把男性的注视看作是男权的象征,是对女性的压迫。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苏珊·古芭在《〈空白书页〉和女性创造力》一文中尖锐地指出,在西方文化中,"假如创造者是男子,那么被创造出来的物体就是女子"。当然,这并不是一般的物体。就象皮格梅利翁(Pygmalion)那尊突然获得了生命的美丽雕像,"女人并不仅仅是物。在文化生产中,她还是一件艺术品。" 因此,所谓艺术创造或艺术观赏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性别、资本与文化的权力关系。它即不纯洁,也不具备普世价值,而是观赏主体权力关系的建构。有些论者用心理术语"观淫癖"(voyeurism)来称谓这种审美活动,认为这种对女性人体的注视完全是一种"窥视"行为。 但联系海派颓废文学的都市生活背景,用"恋物症"或"商品拜物教"来解释这种注视则更为贴切。因为女性人体在这种艺术活动中不仅变为客体,而且还获得了一种展览价值。女性成为一种展览品的角色,如同橱窗中的商品,形体优美,五彩缤纷,呼唤着消费者的攫取。男性注视的过程把女性变为可消费的对象,而女性人体的优美形象则以艺术品的形式掩盖了她作为消费品的性质。在某些海派颓废作品中,其露骨的描写对此已经不加掩饰了:"他觉得旁边的确是一个女子,而且是一个妙龄的少女,也可以说正是当令的时鲜,见了好的食料品,是要引起食欲的,他在黑暗中有一种难以说述的轻微的欢悦。" 在这里,在海派颓废文学中女性人体作为商品的性质已经暴露无遗;看与被看的关系已经完全确立为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在这里以观看与被看的审美关系表现出来。文化层面的审美活动不过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种表征或外在体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比尔兹利作为象征与症候
以上简述了比尔兹利所代表的颓废与商品文化的某种内在联系。虽然的海派颓废作家在刻意追求艺术的感觉、人体线条的完美与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但是他们的艺术活动却不可避免地镶嵌在当时商业文化的结构之中。女性人体虽然表面上看仍然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形式,但是都市文化的渗透已经使之沦落为类似于商品的符号的东西。这种符号或人体形式的商品性质正是在上海这个完全商业化,一切都可以作为物品交换的大都市中得以充分地。
关于颓废派与商业社会,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就已经指出了它们之间联系。普列汉诺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1912-1913)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看到:为艺术而艺术变成了为金钱而艺术。" 那么为什么如此呢?普列汉诺夫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著名的话来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马克思在《的贫困》(1847)中说,"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一切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都能出让了。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而在以前,这些东西是只传授不交换,只赠送不出卖,只取得不收买的。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显然,普列汉诺夫将艺术加进了马克思列出的一连串可"交换和买卖的对象"之中。普列汉诺夫说,"在普遍买卖的时期中,艺术也变成可以出卖的东西,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另一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英国的考德威尔在《论美:对资产阶级
美学的》(1949)一文中也指出了颓废艺术与商业社会的联系。他认为"为艺术而艺术"以及颓废主义是资产阶级文明堕落过程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些颓废艺术家表面上反对"商业化艺术",但是艺术作为社会的产品,必然深深浸染上商业的痕迹,甚至艺术作品最终成为膜拜对象只是因为它已经是商品。考德威尔说:"我们已把艺术商业化了,艺术就只是情感的按摩了。……于是就产生了满足欲望的小说和电影,以及爵士。资产阶级使从来想象不到的那样恶劣的艺术产品在世界上到处泛滥。艺术家的任务遭到彰明昭著的腐化堕落,后来艺术要反抗这种情况,于是就退出市场,变成与社会无关的,就是变成私人的了。艺术成了’目空一切的’东西,放纵私人幻想达到极点,到最后艺术品成为一种拜物教的偶像,因为它已成为一种商品。" 考德威尔从发展的角度,即资本主义文化没落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把颓废艺术与商品市场联系起来。在商品社会里,艺术不过就是"情感的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