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学毕业(2)
2014-10-09 01:15
导读:三、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反思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
三、对人类文明兴衰的反思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进程:“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失,却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今天,人类已经践踏了自身赖以生存和的大片土地,这正是人类文明不断从一处移向另一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若干古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1.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伊拉克建立了域邦,这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使用文字的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这些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工程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数百万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贸易或文化活动,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巴比伦文明。
然而,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后,到公元前4世纪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却衰落了。如今在当年古巴比伦城池的废墟上,除了荒漠和盐碱地,再也找不到当年古文明的恢弘气势。究竟什么是导致巴比伦文明消失的生态学原因呢?
巴比伦文明从人类利用水——灌溉开始,以不合理的灌溉所造成的土地盐渍化和灌溉渠道淤积的严重后果而告终。苏美尔人对森林的破坏,加上地中海气候冬季倾盆大雨的冲刷,使河道和灌溉渠道的淤积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反复清除淤泥,甚至重新挖掘新的渠道,尔后又无奈地将其放弃,这样的不良循环,使得人们越来越难将水引到田中。与此同时,由于苏美尔人只知道灌溉,不懂得排盐,其结果使美索不达米亚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给这片沃土披上一层厚而白的盐结壳,正如当时的文字记载的“earthturnedwhite”。土地的恶化,使美索不达米亚葱绿的原野渐渐枯黄了,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恶化,使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并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落。历次朝代的更迭,都没能恢复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恶化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永远地沦为一个人口稀少的穷乡僻壤。如今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只有沙漠、盐渍化土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玛雅文明的消亡。中美洲低地丛林的玛雅文明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其后到公元前450年,人口一直在稳定地增长,聚居地的面积和建筑结构的复杂度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其文明的成就反映在他们对宇宙的认识程度,城市、建筑的设计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方面。这样一个伟大的文明后来却突然消失了。第一个鼎盛时期的玛雅文明大约在公元900年时神秘消失;第二个鼎盛时期出现于两个世纪以后,在原地址以北250km,也在十五、十六世纪前后突然消失了。
从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来看,早期玛雅文明的基础,据估计,是一种“swiddenagriculture”系统,即每年12月至来年3月的旱季用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在雨季来临之前用火烧,然后种植玉米和大豆,秋季收获。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因肥力下降和难以清除的杂草侵入而被撂荒。应该说,这种农业系统在热带地区非常适宜,生产力也很稳定。但因废弃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丛林再生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20年或更长。所以,大片的土地只能维持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然而据考古证实,当时整个玛雅低地丛林中生活的人口最高接近500万,如此庞大的人口对其生存的土地来说,显然不可能依靠“swiddenagriculture”系统来维持。据最近考古发现,后期玛雅社会已经产生了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农业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地采取网格状的排水沟,不仅可以排除洪水,而且可以利用沟中的淤泥来抬高地表。当时玛雅人主要的
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可可等。但是,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在这种地区,一旦森林覆被破坏,土壤也就随之流失了。而农业用地、木材及燃料的需求,使森林消失不可避免;与之相关的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沟渠的淤塞,地下水面抬高。此外,土壤有机肥补充不足,环境及资源恶化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公元800年食品生产开始下降,粮食短缺和战争频繁,导致高死亡率使人口锐减,城市逐渐变成废墟,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毁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