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个(2)
2013-05-15 20:29
导读:宏观上说.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劳动维权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它表明自改革开放
宏观上说.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劳动维权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它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这种巨大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耍树立法律意识,要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权益。
微观上看.树立劳动维权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文化素质上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社会的偏见.高职学生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作为一种“准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具有较其他人更强的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另外从深层面上看.也是职业院校生存的基础。
四、劳动维权意识教育途径与内容
(一)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可采途径分析
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途径常见的有三种:(1)定期的知识讲座.采用专题的方式,今天一个话题.明天一个提醒。这种途径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毕业前的集中
培训,这是典型的应急措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纯粹走过场:(3)专门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基本途径为:以《法律基础》课为知识铺垫.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且将该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高职学段的中间学期开设。在目前没有系统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况下,自编教材。
通过比较,我认为专门开设必修课的方式合理且实用能克服匆忙过场的应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比现时很多强制的所谓的必修课的实用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高校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课程.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少,教材越来越薄.但却是学生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媒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拓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2、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中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涉及地方的劳动法规与政策。
笔者曾专门研究过相关的案例.同样的争议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异.处理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关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争议属不属于劳动争议、进入诉讼中应不应受理7有认为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的,也有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
关于6个月的时效问题、追讨
的时间的问题,各地做法各异。大部分地方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是60天.所以实践中劳动报酬只保护60天,对工资的追素也以此为限。可上海地区的司法实践却与此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应当
教育学生到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务必特别关注本地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这种关注在中国现时特定的环境中甚至应当甚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关注。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着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劳动政策与法规,汇总编辑.罗列比较。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应当是开放性的。通过自编材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能积极主动地发现其特别之处。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自觉地对这方面予以必要的关注。
3、救济的途径。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其实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还有一种救济途径:劳动监察.并且劳动监察办案时不向当事人收费。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基本的合同知识。
劳动合同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还是同《合同法》密切关联的。学一些《合同法》的知识非常必要。
5、某些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留存相关劳动关系的等方面证明文件的习惯也应该成为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