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2)
2013-05-27 01:19
导读:3.1进一步认清中医教育的目标、方向及内涵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
3.1进一步认清中医教育的目标、方向及内涵
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多年来,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中医院校教育的缺陷与日益显现—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中医药特色不明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医教分家、临床
走马观花,以致许多中医院校
中医文化底蕴薄弱,经典学习重视不足,辨证施治水平较低,临床动手能力较差等现象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多样化已成为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要体现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从学历层次上看,学士、硕士、博士都要呈梯队统筹培养;从专业结构上看,要有中医、
中西医结合、全科中医三大主干专业和传统型、外向型、边缘型中医以及中医其他人才等4种外围专业;从人才类型上看,至少应有面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本科中西医结合人才、面向社区和农村的全科中医人才、保持中医特色和“原始基因”的传统型中医人才等。
其次,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原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一自然—社会一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全的交叉科学。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出发,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历史的发展和中医学术的传承,又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从生命学本身的规律来审视中医,进而充实培养目标内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再次,高等中医教育要进一步突出中医教育特色。中医学从远古到现代,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与西医相对单一的医学范式有一定区别。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把培养目标始终锁定在“培育中医传统文化根本”这一内核上,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从适应中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中医院校应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中医教师的素质,这是促进中医教育事业发展和中医事业腾飞的关键。特别是青年教师这一群体,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是中医药院校发展的希望,是高校凸显后发优势的着力点。因此,搞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首先,要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如教育的本质、我国的教育方针、高等
教育学及教育
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等;认真学习高等中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方法,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同时要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能力、讲课艺术、语言修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其尽快掌握组织教学的能力,以便担当教学主讲的任务,形成一批批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专业人才。
其次,要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科研与教学、医学实践,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三项重要工作,而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是教学和实践的坚实依靠。美国卡内基教学研究会主席波依尔普就曾指出: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它虽然从已知开始,但不限于已知;他认为最好的教学不仅传播知识,同时也能改造和扩展知识。既然教学已成为一门学术性活动,既然教学已成为学科理论发展的活力源,那么科研服务教学必将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化,推动学科理论的拓展来实现。无论是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或是中医古籍和文献的整理,都要有一定的科研方法。中医教师参加科研是不断更新知识,增长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青年教师应在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精通所承担专业课程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前沿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及学术动态。为进一步挖掘祖国医学遗产,要求青年教师熟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了解中医各家学说中有关本专业课程医学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成就,并定期进行测验,以达到深化专业知识的目的。